前言:許久之前,曾寫過一篇「<論證>子龍一身是膽--空營計。」的文章,現今針對該史料再進行闡述,更名為:「子龍一身是膽,趙雲空營計貳。」,而依〈雲別傳〉所記的空營退敵始末,依序增加其可議處,待力有能及之時,逐一試議之。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裴注引〈雲別傳〉
『
…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復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雲為虎威將軍。…
』
《資治通鑑》
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二一九年)
...
『
(曹)操運米北山下,黃忠引兵欲取之,過期不還。翊軍將軍趙雲將數十騎出營視之,值操揚兵大出,雲猝與相遇,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魏兵散而復合,追至營下,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魏兵疑雲有伏,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勁弩於後射魏兵。魏兵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備明旦自來,至雲營,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為膽也!"...
』
《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九十一〈驍勇一〉
趙雲
蜀趙雲,字子龍,身長八尺,姿容雄偉。
『
居劉備前鋒,為曹公所圍,乃大開門,偃旗鼓。曹公引去,疑有伏兵。雲於後射之,公軍大駭,死者甚多。備明日自來,視昨日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出《趙雲別傳》)
』
趙雲的漢水空營計,在下列出三個版本,但因《太平廣記》太過簡略,故僅供參考。至於《資治通鑑》所記,較之裴注〈雲別傳〉所記,裁剪有疑點處,取其認為可信處,於是少了關鍵處:
1. 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
2. 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
3. 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
4. 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
5. 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雲為虎威將軍。
多了:
1.翊軍將軍之官號。
觀《資治通鑑》所記空營計之筆法,將〈雲別傳〉中的長句子改成短句,如:
〈雲別傳〉:「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
《資治通鑑》:「備明旦自來,至雲營,視昨戰處」
或許是因為小學之故,故斷句較為短。
有時又將短句改成長句,如:
〈雲別傳〉:「公軍敗,已復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
《資治通鑑》:「魏兵散而復合...」
或因為如此方能將其裁剪〈雲別傳〉斷章成為《資治通鑑》版的趙雲空營計。
再加上稱謂的差異:
〈雲別傳〉曹公;《資治通鑑》曹操或操。
〈雲別傳〉公軍;《資治通鑑》魏兵。
〈雲別傳〉先主;《資治通鑑》(劉)備。
由於《資治通鑑》有以上諸多裁剪〈雲別傳〉處,恐其不能真實呈現〈雲別傳〉所記載的趙雲空營計的始末,故不採用《資治通鑑》所記之版本。
根據〈雲別傳〉以及《三國志》各傳,現提出以下可議處。
可議處:
>. 夏侯淵兵敗後,劉備是否有北渡漢水的動作?
>. 曹操抵達漢中後,劉備是否有北渡漢水的動作?
>. 曹操立營處?
>. 趙雲「虎威將軍」之稱號有何因由與意義?
《蜀志先主傳》
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
《魏志夏侯淵傳》
…二十四年正月,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諡曰愍侯。
《魏志武帝紀》
(二十三)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劉備,九月,至長安。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
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春正月)夏侯淵與劉備戰於陽平,為備所殺。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備因險拒守。夏五月,引軍還長安。
《魏志郭淮傳》
(夏侯)淵遇害,軍中擾擾,淮收散卒,推盪寇將軍張郃為軍主,諸營乃定。其明日,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議眾寡不敵,備便乘勝,欲依水為陳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敵,非算也。不如遠水為陳,引而致之,半濟而後擊,備可破也。」既陳,備疑不渡,淮遂堅守,示無還心。以狀聞,太祖善之,假郃節,復以淮為司馬。
《魏志杜襲傳》
…夏侯淵為劉備所沒,軍喪元帥,將士失色。(杜)襲與張郃、郭淮糾攝諸軍事,權宜以郃為督,以一眾心,三軍遂定。…
>. 夏侯淵兵敗後,劉備是否有北渡漢水的動作?
按《夏侯淵傳》、《武帝紀》,可以知道夏侯淵死亡的明確時間為(夏侯淵的死亡方式暫不論):
夏侯淵死於建安二十四年春正月。
曹操從建安二十三年,七月,訓練軍隊計畫親自迎擊劉備,九月才抵達長安。但因為十月時,在宛發生侯音之叛,曹操的軍隊可能因此而耽誤一陣子。二十四年春正月,曹仁平定侯音之叛,而此時鎮守漢中的夏侯淵也被殺身亡。於是曹操準備了兩個月後,便親自從長安出兵至漢中與劉備對抗。而這兩個月的時間,在下肯定劉備無北渡漢水的動作。
因為夏侯淵死後,劉備想積極趁勝追擊,渡過漢水直擊新失元帥的魏兵,但因郭淮、杜襲推舉張郃為臨時軍主,穩定魏兵軍心。之後郭淮以敵眾我寡臨水為營有示弱之虞,遂遠水立營為陣,想要引誘劉備渡漢水,待劉備半渡河而擊之,一舉破敵。
而此遠水為陣的計謀,讓劉備軍產生半渡被擊的疑慮,而成功的遏止劉備的北渡漢水。
曹操知道郭淮的遠水為陣計之後,也稱讚此舉甚善,讓張郃擔任軍隊的節度,復讓郭淮為張郃的司馬。
由曹操的反應,以及劉備的「疑不渡」,可以確定建安二十四年正月至三月之間,劉備並無北渡漢水。
>. 曹操立營處?
按《武帝紀》:
曹操自長安舉眾護守險要處而至漢中,一方面是防備劉備突襲從斜谷前來的魏兵,一方面也是防備劉備突破郭淮的遠水陣而進逼斜谷口,守株待兔以破魏兵。但因為劉備的疑不渡,曹操順利的抵達「陽平」。
根據:
《魏志武帝紀》「(建安二十年)秋七月,公至陽平。張魯使弟衛與將楊昂等據陽平關…」
《魏志張魯傳》「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關出武都征之,至陽平關。」
《魏志夏侯淵傳》「(建安)二十三年,劉備軍陽平關,淵率諸將拒之,相守連年。」
《蜀志先主傳》「先主次于陽平關,與淵、郃等相拒。」
《魏志陳群傳》「太祖昔到陽平攻張魯…」
《魏志徐晃傳》「太祖遂自至陽平,引出漢中諸軍。」
《魏志張郃傳》「劉備屯陽平,(張)郃屯廣石。…(夏侯)淵遂沒,郃還陽平。」
《蜀志後主傳》「(建興)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
《水經注》「沔水又東逕武侯壘南,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疏,守敬按:建興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此壘近陽平,居當作屯,在今沔縣西。﹞」
《水經注》「漢水又左得度【口水】 (水口)。出陽平北山…度水南逕陽平縣故城東﹝疏,守敬按:陽平縣不見他書,未詳何代置,當在今沔縣東北。﹞」
按陳壽筆法,則《魏志》中所指的漢中陽平,當是一地區,非專指陽平關。
若專指「陽平關」,則《張郃傳》中劉備屯陽平,豈不是已經佔據「陽平關」,那張郃又如何能由廣石還陽平。而《魏志》中的漢中陽平,也許是《水經注疏》中所指的陽平縣。
又因陳壽提及陽平關時,都會特別書明為「陽平關」,表示雙方是在陽平關前對峙,一者在關上,一者在關前。
如曹操取漢中:曹操在關前,張衛據守陽平關則在關上。
如劉備取漢中:劉備在關前,夏侯淵率將拒守陽平關連年則在關上。
又按《徐晃傳》,曹操在陽平引出漢中諸軍,當是以陽平為主要根據地,則曹操的立營處應在陽平境內,而靠近易守難攻的陽平關。
>. 曹操抵達漢中後,劉備是否有北渡漢水的動作?
按:
《先主傳》「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
《武帝紀》「備因險拒守。」
《張郃傳》「太祖遂自至漢中,劉備保高山不敢戰。」
皆不言劉備有渡漢水之情事,但言劉備收斂軍眾以險阻高山抗拒堅守,加之夏侯淵新死魏兵軍心擾亂,劉備士氣大盛,而只因為郭淮的遠水為陣,便疑不敢渡河以免遭渡水半擊,今日曹操舉眾前來,劉備若渡河,則不但有遭渡河半擊之危,更可能有全滅之險。因此在郭淮擺遠水陣之時,劉備便疑懼而不渡河,今日曹操前來,將勢必更難行渡河之舉。
曹、劉兩軍沿漢水對峙。而劉備佔據高山險阻,若魏兵渡河,則按《先主傳》(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則劉備立營沔水南岸。)、《黃忠傳》(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劉備可依定軍山黃忠斬夏侯淵之先例,大破在漢(沔)水南岸而無退路的魏兵。或者可改變戰術,在魏兵欲渡過漢水時,予以襲擊,反用郭淮的遠水為陣敵渡半擊之計謀。
因劉備的保高山不敢戰、因險拒守,已經先立於不敗之地,從不敗再求勝,對劉備而言是暫優勢。
但對曹操而言是:「及大軍入漢中,運轉軍糧為最。」(1)、「多收豆麥以益軍糧,魯未下而食猶乏。既無所因,且斜谷阻險,難以進退,轉運必見鈔截,多留兵守要,則損戰士,不可不熟慮也」(2)。因糧食補給的問題,曹操漢中攻防並不適打持久戰。
>. 趙雲「虎威將軍」之稱號有何因由與意義?
按:
《魏志于禁傳》
…東海平,拜禁虎威將軍。
《吳志呂蒙傳》
拜(呂)蒙左護軍、虎威將軍。
《吳志呂蒙傳》裴注引〈吳書〉曰:
將軍(傅)士仁在公安拒守,…呂虎威欲徑到南郡…
《吳志丁奉傳》
魏將文欽來降,以(丁)奉為虎威將軍…
則在魏、吳兩國皆有虎威將軍之官職。而吳書更稱呂蒙為呂虎威,以官職名呼之。
但《蜀志》諸傳中,不見何人受封虎威將軍之官號。初見「虎威將軍」在〈雲別傳〉中:「…軍中號(趙)雲為虎威將軍」。
「軍中號」,屬於一種軍中流傳的稱號,亦即將軍的部署或者本國軍士對長官的稱號、綽號。與水滸傳中的「異名、渾名」相類似。如:豹子頭林沖,沒羽箭張清。
在三國時期有綽號、異名者:
《魏志夏侯惇傳》裴注引魏略曰:
時夏侯淵與惇俱為將軍,軍中號惇為盲夏侯。惇惡之,照鏡恚怒,輒撲鏡於地。
《魏志許褚傳》
其後太祖與遂、超等單馬會語,…乃問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顧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動,乃各罷。後數日會戰,大破超等,褚身斬首級,遷武衛中郎將。武衛之號,自此始也。軍中以褚力如虎而癡,故號曰虎癡;是以超問虎侯,至今天下稱焉,皆謂其姓名也。
私注:許褚的稱號有:「武衛、虎侯、虎癡」,以「虎癡」在現代較為通行。
《華陽國志漢中士女》
元脩敦重,威惠實亮。 張〔亮〕則,字元脩,南鄭人也。為牂柯太守,威著南土。永昌、越嶲夷謀欲反,畏〔亮〕則,換臨其郡,相諫而止。號曰臥虎。...靈帝崩後,大將軍袁紹表為長史,不就。丞相曹公拜度遼將軍。
私注:張元脩,當時人稱臥虎。
《蜀志龐統傳》裴注引襄陽記曰:
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龐德公語也。
《蜀志諸葛亮傳》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
《魏志張燕傳》裴注引典略曰:
黑山、黃巾諸帥,本非冠蓋,自相號字,謂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謂輕捷者為張飛燕,謂聲大者為張雷公,其饒鬚者則自稱于羝根,其眼大者自稱李大目。張璠漢紀云:又有左校、郭大賢、左髭丈八三部也。
《魏志張燕傳》
張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燕剽捍捷速過人,故軍中號曰飛燕。
《魏志龐德傳》
…時(龐)德常乘白馬,(關)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
《魏志鍾會傳》
…壽春之破,(鍾)會謀居多,親待日隆,時人謂之子房。
私注:子房,張良字。
這些例子中的稱號大多是旁人所取。尤以「虎癡、白馬將軍、飛燕」為軍中將士所取之稱號較為通行,甚至記載於史書上。
軍士為長官取稱號,若其稱號與國家現有官職衝突,如:「虎牙將軍」。雖然虎牙像是稱讚將軍雄壯威猛如猛虎之尖銳爪牙,但虎牙將軍卻是魏、吳兩國實用的官號:
《蜀志後主傳》
…每惟黃初中,文皇帝命虎牙將軍鮮于輔…
《吳志賀齊傳》裴注引會稽典錄曰:
景為滅賊校尉,…子質,位至虎牙將軍。
若如此,則有不敬重國家法度之虞,君主所拜之官位,若低稱之則對君主不敬;若高稱之,則有篡逆反叛之嫌。是故營中軍士為長官所取之稱號,多為符合其才能、行事、特徵、外貌等等,又不與現有官號相衝突的稱號。
是故「白馬將軍」雖為將軍,但與魏國、蜀國官號並無衝突,且符合蜀軍悸憚龐德驍勇的特徵「常乘白馬」。當因流傳甚廣,所以陳壽載之於《魏志》。但不知此舉與規避之筆是否有關,以此襯托龐德雖敗,但蜀兵尤懼白馬將軍。
趙雲之所以被取稱號為「虎威將軍」,當與劉備之讚:「子龍一身都是膽也」有關。
趙雲虛而虛之的擺設空營計,僅以戎弩於後射魏兵,而讓魏兵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搏得一身是膽的美譽,而趙雲有「猛將之烈」之稱,加上此次的膽大之舉與威勢之猛,或因此被軍士稱號為虎威將軍。
在關張馬黃趙五人之中,當以黃忠年紀最大。
關羽《蜀志張飛傳》「…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年長於張飛。
黃忠《蜀志關羽傳》…(關)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張飛《蜀志張飛傳》「…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馬超、趙雲在下未深考,但當年幼於黃忠。
而關、張、馬、趙四人皆有比擬「虎」之稱譽。
關羽、張飛
陳壽評:《蜀志關羽、張飛傳》「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馬超
《蜀志馬超傳》章武元年…以君信著北土,威武並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颺虓虎,兼董萬里,求民之瘼…」
《蜀志關羽傳》(諸葛)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
諸葛亮將馬超比擬為張飛,張飛有虎臣之名,是故張、馬相類矣!
趙雲除「猛將之烈」又有「虎威將軍」之稱號,雖功業與關、張、馬三人相比有所不及,而其勇猛程度在蜀國亦可見非比尋常。
注:
(1)《魏志鄭渾傳》
(2)《魏志陳群傳》
阿啡…于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裴注引〈雲別傳〉
『
…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復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雲為虎威將軍。…
』
《資治通鑑》
孝獻皇帝癸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二一九年)
...
『
(曹)操運米北山下,黃忠引兵欲取之,過期不還。翊軍將軍趙雲將數十騎出營視之,值操揚兵大出,雲猝與相遇,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魏兵散而復合,追至營下,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魏兵疑雲有伏,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勁弩於後射魏兵。魏兵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備明旦自來,至雲營,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為膽也!"...
』
《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九十一〈驍勇一〉
趙雲
蜀趙雲,字子龍,身長八尺,姿容雄偉。
『
居劉備前鋒,為曹公所圍,乃大開門,偃旗鼓。曹公引去,疑有伏兵。雲於後射之,公軍大駭,死者甚多。備明日自來,視昨日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出《趙雲別傳》)
』
趙雲的漢水空營計,在下列出三個版本,但因《太平廣記》太過簡略,故僅供參考。至於《資治通鑑》所記,較之裴注〈雲別傳〉所記,裁剪有疑點處,取其認為可信處,於是少了關鍵處:
1. 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
2. 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
3. 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
4. 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
5. 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雲為虎威將軍。
多了:
1.翊軍將軍之官號。
觀《資治通鑑》所記空營計之筆法,將〈雲別傳〉中的長句子改成短句,如:
〈雲別傳〉:「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
《資治通鑑》:「備明旦自來,至雲營,視昨戰處」
或許是因為小學之故,故斷句較為短。
有時又將短句改成長句,如:
〈雲別傳〉:「公軍敗,已復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
《資治通鑑》:「魏兵散而復合...」
或因為如此方能將其裁剪〈雲別傳〉斷章成為《資治通鑑》版的趙雲空營計。
再加上稱謂的差異:
〈雲別傳〉曹公;《資治通鑑》曹操或操。
〈雲別傳〉公軍;《資治通鑑》魏兵。
〈雲別傳〉先主;《資治通鑑》(劉)備。
由於《資治通鑑》有以上諸多裁剪〈雲別傳〉處,恐其不能真實呈現〈雲別傳〉所記載的趙雲空營計的始末,故不採用《資治通鑑》所記之版本。
根據〈雲別傳〉以及《三國志》各傳,現提出以下可議處。
可議處:
>. 夏侯淵兵敗後,劉備是否有北渡漢水的動作?
>. 曹操抵達漢中後,劉備是否有北渡漢水的動作?
>. 曹操立營處?
>. 趙雲「虎威將軍」之稱號有何因由與意義?
《蜀志先主傳》
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
《魏志夏侯淵傳》
…二十四年正月,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諡曰愍侯。
《魏志武帝紀》
(二十三)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劉備,九月,至長安。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
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春正月)夏侯淵與劉備戰於陽平,為備所殺。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備因險拒守。夏五月,引軍還長安。
《魏志郭淮傳》
(夏侯)淵遇害,軍中擾擾,淮收散卒,推盪寇將軍張郃為軍主,諸營乃定。其明日,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議眾寡不敵,備便乘勝,欲依水為陳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敵,非算也。不如遠水為陳,引而致之,半濟而後擊,備可破也。」既陳,備疑不渡,淮遂堅守,示無還心。以狀聞,太祖善之,假郃節,復以淮為司馬。
《魏志杜襲傳》
…夏侯淵為劉備所沒,軍喪元帥,將士失色。(杜)襲與張郃、郭淮糾攝諸軍事,權宜以郃為督,以一眾心,三軍遂定。…
>. 夏侯淵兵敗後,劉備是否有北渡漢水的動作?
按《夏侯淵傳》、《武帝紀》,可以知道夏侯淵死亡的明確時間為(夏侯淵的死亡方式暫不論):
夏侯淵死於建安二十四年春正月。
曹操從建安二十三年,七月,訓練軍隊計畫親自迎擊劉備,九月才抵達長安。但因為十月時,在宛發生侯音之叛,曹操的軍隊可能因此而耽誤一陣子。二十四年春正月,曹仁平定侯音之叛,而此時鎮守漢中的夏侯淵也被殺身亡。於是曹操準備了兩個月後,便親自從長安出兵至漢中與劉備對抗。而這兩個月的時間,在下肯定劉備無北渡漢水的動作。
因為夏侯淵死後,劉備想積極趁勝追擊,渡過漢水直擊新失元帥的魏兵,但因郭淮、杜襲推舉張郃為臨時軍主,穩定魏兵軍心。之後郭淮以敵眾我寡臨水為營有示弱之虞,遂遠水立營為陣,想要引誘劉備渡漢水,待劉備半渡河而擊之,一舉破敵。
而此遠水為陣的計謀,讓劉備軍產生半渡被擊的疑慮,而成功的遏止劉備的北渡漢水。
曹操知道郭淮的遠水為陣計之後,也稱讚此舉甚善,讓張郃擔任軍隊的節度,復讓郭淮為張郃的司馬。
由曹操的反應,以及劉備的「疑不渡」,可以確定建安二十四年正月至三月之間,劉備並無北渡漢水。
>. 曹操立營處?
按《武帝紀》:
曹操自長安舉眾護守險要處而至漢中,一方面是防備劉備突襲從斜谷前來的魏兵,一方面也是防備劉備突破郭淮的遠水陣而進逼斜谷口,守株待兔以破魏兵。但因為劉備的疑不渡,曹操順利的抵達「陽平」。
根據:
《魏志武帝紀》「(建安二十年)秋七月,公至陽平。張魯使弟衛與將楊昂等據陽平關…」
《魏志張魯傳》「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關出武都征之,至陽平關。」
《魏志夏侯淵傳》「(建安)二十三年,劉備軍陽平關,淵率諸將拒之,相守連年。」
《蜀志先主傳》「先主次于陽平關,與淵、郃等相拒。」
《魏志陳群傳》「太祖昔到陽平攻張魯…」
《魏志徐晃傳》「太祖遂自至陽平,引出漢中諸軍。」
《魏志張郃傳》「劉備屯陽平,(張)郃屯廣石。…(夏侯)淵遂沒,郃還陽平。」
《蜀志後主傳》「(建興)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
《水經注》「沔水又東逕武侯壘南,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疏,守敬按:建興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此壘近陽平,居當作屯,在今沔縣西。﹞」
《水經注》「漢水又左得度【口水】 (水口)。出陽平北山…度水南逕陽平縣故城東﹝疏,守敬按:陽平縣不見他書,未詳何代置,當在今沔縣東北。﹞」
按陳壽筆法,則《魏志》中所指的漢中陽平,當是一地區,非專指陽平關。
若專指「陽平關」,則《張郃傳》中劉備屯陽平,豈不是已經佔據「陽平關」,那張郃又如何能由廣石還陽平。而《魏志》中的漢中陽平,也許是《水經注疏》中所指的陽平縣。
又因陳壽提及陽平關時,都會特別書明為「陽平關」,表示雙方是在陽平關前對峙,一者在關上,一者在關前。
如曹操取漢中:曹操在關前,張衛據守陽平關則在關上。
如劉備取漢中:劉備在關前,夏侯淵率將拒守陽平關連年則在關上。
又按《徐晃傳》,曹操在陽平引出漢中諸軍,當是以陽平為主要根據地,則曹操的立營處應在陽平境內,而靠近易守難攻的陽平關。
>. 曹操抵達漢中後,劉備是否有北渡漢水的動作?
按:
《先主傳》「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
《武帝紀》「備因險拒守。」
《張郃傳》「太祖遂自至漢中,劉備保高山不敢戰。」
皆不言劉備有渡漢水之情事,但言劉備收斂軍眾以險阻高山抗拒堅守,加之夏侯淵新死魏兵軍心擾亂,劉備士氣大盛,而只因為郭淮的遠水為陣,便疑不敢渡河以免遭渡水半擊,今日曹操舉眾前來,劉備若渡河,則不但有遭渡河半擊之危,更可能有全滅之險。因此在郭淮擺遠水陣之時,劉備便疑懼而不渡河,今日曹操前來,將勢必更難行渡河之舉。
曹、劉兩軍沿漢水對峙。而劉備佔據高山險阻,若魏兵渡河,則按《先主傳》(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則劉備立營沔水南岸。)、《黃忠傳》(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劉備可依定軍山黃忠斬夏侯淵之先例,大破在漢(沔)水南岸而無退路的魏兵。或者可改變戰術,在魏兵欲渡過漢水時,予以襲擊,反用郭淮的遠水為陣敵渡半擊之計謀。
因劉備的保高山不敢戰、因險拒守,已經先立於不敗之地,從不敗再求勝,對劉備而言是暫優勢。
但對曹操而言是:「及大軍入漢中,運轉軍糧為最。」(1)、「多收豆麥以益軍糧,魯未下而食猶乏。既無所因,且斜谷阻險,難以進退,轉運必見鈔截,多留兵守要,則損戰士,不可不熟慮也」(2)。因糧食補給的問題,曹操漢中攻防並不適打持久戰。
>. 趙雲「虎威將軍」之稱號有何因由與意義?
按:
《魏志于禁傳》
…東海平,拜禁虎威將軍。
《吳志呂蒙傳》
拜(呂)蒙左護軍、虎威將軍。
《吳志呂蒙傳》裴注引〈吳書〉曰:
將軍(傅)士仁在公安拒守,…呂虎威欲徑到南郡…
《吳志丁奉傳》
魏將文欽來降,以(丁)奉為虎威將軍…
則在魏、吳兩國皆有虎威將軍之官職。而吳書更稱呂蒙為呂虎威,以官職名呼之。
但《蜀志》諸傳中,不見何人受封虎威將軍之官號。初見「虎威將軍」在〈雲別傳〉中:「…軍中號(趙)雲為虎威將軍」。
「軍中號」,屬於一種軍中流傳的稱號,亦即將軍的部署或者本國軍士對長官的稱號、綽號。與水滸傳中的「異名、渾名」相類似。如:豹子頭林沖,沒羽箭張清。
在三國時期有綽號、異名者:
《魏志夏侯惇傳》裴注引魏略曰:
時夏侯淵與惇俱為將軍,軍中號惇為盲夏侯。惇惡之,照鏡恚怒,輒撲鏡於地。
《魏志許褚傳》
其後太祖與遂、超等單馬會語,…乃問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顧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動,乃各罷。後數日會戰,大破超等,褚身斬首級,遷武衛中郎將。武衛之號,自此始也。軍中以褚力如虎而癡,故號曰虎癡;是以超問虎侯,至今天下稱焉,皆謂其姓名也。
私注:許褚的稱號有:「武衛、虎侯、虎癡」,以「虎癡」在現代較為通行。
《華陽國志漢中士女》
元脩敦重,威惠實亮。 張〔亮〕則,字元脩,南鄭人也。為牂柯太守,威著南土。永昌、越嶲夷謀欲反,畏〔亮〕則,換臨其郡,相諫而止。號曰臥虎。...靈帝崩後,大將軍袁紹表為長史,不就。丞相曹公拜度遼將軍。
私注:張元脩,當時人稱臥虎。
《蜀志龐統傳》裴注引襄陽記曰:
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龐德公語也。
《蜀志諸葛亮傳》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
《魏志張燕傳》裴注引典略曰:
黑山、黃巾諸帥,本非冠蓋,自相號字,謂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謂輕捷者為張飛燕,謂聲大者為張雷公,其饒鬚者則自稱于羝根,其眼大者自稱李大目。張璠漢紀云:又有左校、郭大賢、左髭丈八三部也。
《魏志張燕傳》
張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燕剽捍捷速過人,故軍中號曰飛燕。
《魏志龐德傳》
…時(龐)德常乘白馬,(關)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
《魏志鍾會傳》
…壽春之破,(鍾)會謀居多,親待日隆,時人謂之子房。
私注:子房,張良字。
這些例子中的稱號大多是旁人所取。尤以「虎癡、白馬將軍、飛燕」為軍中將士所取之稱號較為通行,甚至記載於史書上。
軍士為長官取稱號,若其稱號與國家現有官職衝突,如:「虎牙將軍」。雖然虎牙像是稱讚將軍雄壯威猛如猛虎之尖銳爪牙,但虎牙將軍卻是魏、吳兩國實用的官號:
《蜀志後主傳》
…每惟黃初中,文皇帝命虎牙將軍鮮于輔…
《吳志賀齊傳》裴注引會稽典錄曰:
景為滅賊校尉,…子質,位至虎牙將軍。
若如此,則有不敬重國家法度之虞,君主所拜之官位,若低稱之則對君主不敬;若高稱之,則有篡逆反叛之嫌。是故營中軍士為長官所取之稱號,多為符合其才能、行事、特徵、外貌等等,又不與現有官號相衝突的稱號。
是故「白馬將軍」雖為將軍,但與魏國、蜀國官號並無衝突,且符合蜀軍悸憚龐德驍勇的特徵「常乘白馬」。當因流傳甚廣,所以陳壽載之於《魏志》。但不知此舉與規避之筆是否有關,以此襯托龐德雖敗,但蜀兵尤懼白馬將軍。
趙雲之所以被取稱號為「虎威將軍」,當與劉備之讚:「子龍一身都是膽也」有關。
趙雲虛而虛之的擺設空營計,僅以戎弩於後射魏兵,而讓魏兵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搏得一身是膽的美譽,而趙雲有「猛將之烈」之稱,加上此次的膽大之舉與威勢之猛,或因此被軍士稱號為虎威將軍。
在關張馬黃趙五人之中,當以黃忠年紀最大。
關羽《蜀志張飛傳》「…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年長於張飛。
黃忠《蜀志關羽傳》…(關)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張飛《蜀志張飛傳》「…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馬超、趙雲在下未深考,但當年幼於黃忠。
而關、張、馬、趙四人皆有比擬「虎」之稱譽。
關羽、張飛
陳壽評:《蜀志關羽、張飛傳》「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馬超
《蜀志馬超傳》章武元年…以君信著北土,威武並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颺虓虎,兼董萬里,求民之瘼…」
《蜀志關羽傳》(諸葛)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
諸葛亮將馬超比擬為張飛,張飛有虎臣之名,是故張、馬相類矣!
趙雲除「猛將之烈」又有「虎威將軍」之稱號,雖功業與關、張、馬三人相比有所不及,而其勇猛程度在蜀國亦可見非比尋常。
注:
(1)《魏志鄭渾傳》
(2)《魏志陳群傳》
阿啡…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