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因為窮極無聊、逃避現實,所以寫了一篇關於趙雲在冀州的文章。我想礙於史料所限,有許多地方是運用資料整合的方式推導出來的,在每個人的眼中或許會有不同的見解。而以下便是我個人的觀點見解。
【心得】<趙雲集>趙雲所合募的劉左將軍部曲考
主要引用史料: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1)
(1)雲別傳曰: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願袁氏,君何獨迴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瓚征討。時先主亦依託瓚,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託。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臥,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遂隨先主至荊州。
《蜀書先主傳》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1)駐月餘日,所失亡士卒稍稍來集。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
(1)魏書曰:備歸紹,紹父子傾心敬重。前言:
《三國志趙雲傳》引裴注雲別傳:
先主與雲同床眠臥,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
這說明趙雲曾奉命於袁紹治下的鄴郡招募軍士,在袁紹的領土招募軍士而不被袁紹發現,這可能發生嗎?今就其《雲別傳》所記與《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交叉比對,來作為推導印證。
關鍵字:劉左將軍、左將軍、袁紹、公孫瓚、韓馥、劉備、趙雲、鄴、部曲。
趙雲所募的軍隊,歸屬於劉左將軍名下的部曲,故先查明《雲別傳》當時所稱的劉左將軍的名號是否成立,以及是否有足夠的號召性能募集到軍士。
按:
一.《蜀書先主傳》
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二.《蜀書先主傳》
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於漢帝曰:「…。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備,受朝爵秩,念在輸力,以殉國難。…」
三.《蜀書先主傳》
先主上言漢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將之任…盡力輸誠,獎厲六師,率齊群義,應天順時,撲討凶逆,以寧社稷,以報萬分,謹拜章因驛上還所假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
四.《蜀書諸葛亮傳》
…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
五.《蜀書龐統法正傳》
鄭度說璋曰:「左將軍縣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穀是資,軍無輜重。…」
六.《蜀書孫乾傳》
…後表與袁尚書,說其兄弟分爭之變,曰:「每與劉左將軍、孫公祐共論此事,…」
七.《蜀書劉巴傳》
巴復從交阯至蜀。俄而先主定益州,巴辭謝罪負,先主不責。而諸葛孔明數稱薦之,先主辟為左將軍西曹掾。
八.《蜀書楊儀傳》
先主與語論軍國計策,政治得失,大悅之,因辟為左將軍兵曹掾。
九.《蜀書黃權傳》
權諫曰:「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
十.《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
十一.《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引裴注
吳書曰:…(關)羽曰:「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寢不脫介,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而足下來欲收地邪?」
由以上可看出「左將軍、劉左將軍、左將軍劉備」在吳、蜀兩國是屬於相當通行的認知官位名稱。至於魏國,或因陳壽以魏國為正統,故劉備左將軍之名少書於竹帛。
而由:一.的例證可知,在曹操上表劉備為左將軍的當時,是相當禮遇與敬重劉備的。
又《蜀書先主傳》和《蜀書先主傳》引裴注魏書,袁紹、袁譚父子相當敬重劉備,袁紹甚至遣將去鄴二百里來迎接劉備。是故劉備當時在曹操與袁紹這北方兩大陣營中,享有相當大的禮遇與知名度,這對於劉備募集軍士有相當大的裨益。
接著談談趙雲在冀州常山郡真定縣時,袁紹是如何取得冀州牧的位置。
按:
《三國志魏書二袁傳》
董卓呼紹,議欲廢帝,立陳留王。…(袁)紹不應,橫刀長揖而去。紹既出,遂亡奔冀州。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顒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陰為紹,乃說卓曰:「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則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卓以為然,乃拜紹勃海太守,封邟鄉侯。
紹遂以勃海起兵,將以誅卓。語在武紀。紹自號車騎將軍,主盟,與冀州牧韓馥立幽州牧劉虞為帝,遣使奉章詣虞,虞不敢受。後馥軍安平,為公孫瓚所敗。瓚遂引兵入冀州,以討卓為名,內欲襲馥。馥懷不自安。…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從事趙浮、程奐請以兵拒之,馥又不聽。乃讓紹,紹遂領冀州牧。
(原文過長,不方便全文引用,詳文可見《三國志魏書二袁傳》)
由以上所引史料可知,袁紹取得冀州牧,頗有因荀諶權謀言語之計,而得到冀州牧的位置。
《三國志魏書二袁傳》
…(董)卓聞紹得關東、乃悉誅紹宗族太傅隗等。當是時,豪俠多附紹,皆思為之報,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馥懷懼,從紹索去,往依張邈。後紹遣使詣邈,有所計議,與邈耳語。馥在坐上,謂見圖構,無何起至溷自殺。
私註:
可知袁紹取得冀州牧之後,州郡豪強遊俠多因董卓誅殺太傅袁隗之事,欲為袁紹效力,而四方雲集於冀州。
是故《雲別傳》中公孫瓚言:「聞貴州(冀州)人皆願袁氏…」,這是當時冀州豪俠親附袁紹的歷史背景。
而趙雲之所以未親附袁紹的原因,可能是對於袁紹以「荀諶的權謀言語之計」而取得冀州牧的位置,感到不是一種正當的方法,而且日後還有逼迫前冀州牧韓馥自殺的嫌疑,於是發覺袁紹並非仁人君子,所施之政亦難以是仁政之故。遂反投靠勢力較袁紹弱小,但仍敢抗衡袁紹的公孫瓚。或者尚有其他未知的原因。
至於《雲別傳》中:
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
與
《趙雲傳》中:
(趙雲)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
乍看之下似有相出入之處,但若兩段資料整合後,
可推導出:
「趙雲是辭別公孫瓚暫歸之後,再私下跟隨為公孫瓚所派遣,替田楷抵禦袁紹的劉備,而成為劉備的主騎(騎兵隊長)。」
這樣的解讀或許比較適合。
《三國志魏書二袁傳》
先是,太祖遣劉備詣徐州拒袁術。術死,備殺刺史車冑,引軍屯沛。紹遣騎佐之。太祖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建安五年,太祖自東征備。田豐說紹襲太祖後,紹辭以子疾,不許,豐舉杖擊地曰:「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太祖至,擊破備;備奔紹。
私註:
在劉備襲殺徐州刺史車冑時,袁紹還曾派遣軍隊佐助,可見袁紹有意幫忙劉備抵抗曹操之意。所以日後劉備被曹操擊敗,劉備往奔投靠袁紹、袁譚,亦得到相當高的禮遇。
劉備幫忙田楷抵禦袁紹的同時,因為陶謙援以劉備的四千丹楊兵之故,劉備遂去田楷而歸屬陶謙。陶謙還上表劉備為豫州刺史,屯居小沛。
在這裡趙雲的去留問題有相當的可議之處,若以我在本篇推導的觀點,趙雲此時是劉備的主騎,那當劉備從屬於陶謙時,趙雲理當繼續跟隨劉備屯居小沛,但《雲別傳》卻出現「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
我的觀點是:
建安五年,趙雲在劉備被曹操擊敗於小沛時,隨亂軍而與劉備失散。
原因是:
按: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先主從曹公破呂布,隨還計,曹公拜飛為中郎將。先主背曹公依袁紹、劉表。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袁)紹騎將文醜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諸將復白:「可上馬。」公曰:「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良、醜皆紹名將也,再戰,悉禽,紹軍大震。公還軍官渡。紹進保陽武。關羽亡歸劉備。
在這三段史料中,關羽在建安五年被曹操所擒,張飛的行蹤不詳。何以張飛的行蹤不詳?在《張飛傳》中,未記載張飛在被曹操拜為中郎將之後的行蹤,而我們可以從劉備在建安五年之後,於袁紹麾下的行動來看出張飛是否與劉備同在袁紹處。
以第三段資料,若張飛隨同劉備在袁紹處,劉備與文醜共將兵五、六千騎以上,而曹操以未滿六百的騎兵,大破文醜、劉備的軍隊,甚至還是有魏國程昱稱為「萬人敵」的張飛在內,那張飛想必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而袁紹也是將與關羽齊名的張飛(況且關羽還斬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看的太輕了,連讓張飛上陣抵擋曹操的機會都不嘗試。
況且,關羽在曹操帳下攻擊袁紹部隊時,尚有資料顯示當時關羽確實在曹操陣營,而袁紹帳下亦有資料證實劉備在袁紹陣營的資料,但與劉備、關羽恩同兄弟的張飛卻隻字未提,不禁讓人懷疑張飛在劉備投靠袁紹帳下時,是否依然跟隨劉備?
因為上述原因,所以我傾向張飛並沒有在建安五年劉備小沛兵敗之後,與劉備同時投靠袁紹,而是在劉備離開袁紹之時,「《蜀書先主傳》(袁)紹遣先主將本兵復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眾數千人。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在汝南或者其他地方與張飛重逢的。
因此,趙雲於建安五年劉備小沛之戰失利後,與劉備失散的推導是可能成立的。畢竟連關羽都曾身陷曹營,張飛行蹤成謎,那名聲低於關、張的趙雲,其行蹤更將難以記載於史書上。
在將趙雲的行蹤與《雲別傳》、《趙雲傳》、《先主傳》的記載,進行整合之後,便可以開始推導趙雲於袁紹治下的鄴郡所募的左將軍部曲的可能性了。
關鍵處:
《雲別傳》:…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
軍部曲
《先主傳》:…駐月餘日,所失亡士卒稍稍來集。
要在袁紹的腳底下,募集軍士作為自己的部曲,充實自身的軍事實力,除非袁紹太過蠢笨、冀州無能人可以發現劉備的地下不良活動,不然募集軍士將是不可能的任務。
但不可能的任務還是可以達成的,只要善用一點計謀。
而個計謀的執行者,便是趙雲。
在建安五年,劉備被曹操於小沛擊敗之後,關羽為曹操所擒,而張飛、趙雲失蹤,所幸在劉備投靠袁紹的時候,趙雲與劉備於鄴城相見了,而這也提供劉備一個充實自己軍力的契機。
劉備是涿郡涿縣人,又有帝室血統,加上袁紹、袁譚的敬重與禮遇,與擔任平原相時所累積的仁德(後領平原相。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劉備在鄴城的名望是相當引人注目的。
在劉備投靠袁紹而駐守鄴城月餘之後,劉備以前流散的士卒漸漸的尋找而至,再度加入劉備的麾下,這也可以作為趙雲在小沛之戰失利後,可以復尋得劉備行蹤的佐證。
而因為流亡的士卒再度投靠劉備的關係,劉備開始產生了這樣的念頭:可以藉著流亡士卒的來聚,趁機在鄴城招募軍士,充實自己的實力。只要秘密的低調行事,可能可以吸收到一些袁紹治下仰慕劉備名望與仁德的新血加入,充實劉備的軍事實力。
但這樣的行動是不能大規模進行的,因為必須瞞著袁紹及其謀臣們,私下秘密進行,所以成效可能不是很顯著,據《雲別傳》的記載:『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這幾百人便是劉備派遣趙雲秘密招募的軍士,數目雖然不多,但做為劉備在人屋簷下而能重整旗鼓的軍事實力而言,卻是彌足珍貴的一支秘密軍隊,也就是所謂的劉左將軍部曲。
這樣的秘密招募行動,所幸沒有被袁紹及其謀臣們發現,於是在劉備離開袁紹前往荊州投靠劉表時,這支劉左將軍部曲依然跟隨著劉備。
而我相信此次秘密招募的部曲,很可能是歸由趙雲所統帥,畢竟這是趙雲去招募的軍隊,由趙雲統帥的話,將是較為合宜且能順利指揮的。
不過這支部曲是否有摻雜劉備於小沛之戰失利時流亡,後來在鄴城再度加入劉備麾下的士卒,將較難考察出來。
相信流亡的士卒,在質與量上應該優於趙雲所秘密招募的部曲,因為流亡的士卒經過小沛之戰後,再顛沛流離到河北冀州鄴城尋找劉備,大戰過後能倖存,再輾轉千百里去尋找故主的戰鬥力、體力、忠君精神、、等等,都是相當讓人敬佩的。加上趙雲是地下活動式的秘密招募軍士,這過程中招收到的人才,可能良莠不齊,加上袁紹也正處於與曹操的大戰之中,所以健壯者可能已經編納於袁紹的麾下,很難再有機會讓趙雲招募成功。
這支劉左將軍秘密部曲敢冒被袁紹發現而遭遇不測的無畏精神,可能是早已經對於袁紹的作風與行事感到不滿,於是遇到名望佳、仁德顯的劉備,便願投身於劉備麾下供其驅策,或者是還有其他的誘因。
至於劉備招募的方式與誘因,推測:
壹.劉備的名望:
貳.劉備的仁德:
參.麋竺的財力:
肆.趙雲的招募
伍.其他:
其中,名望與仁德是比較可以體會的。
對於參.麋竺的財力的誘因,有所謂的「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按:
《三國志蜀書麋竺傳》
麋竺字子仲,東海朐人也。祖世貨殖,僮客萬人,貲產鉅億。後徐州牧陶謙辟為別駕從事。謙卒,竺奉謙遺命,迎先主於小沛。建安元年,呂布乘先主之出拒袁術,襲下邳,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廣陵海西,竺於是進妹於先主為夫人,奴客二千,金銀貨幣以助軍資;于時困匱,賴此復振。後曹公表竺領嬴郡太守,竺弟芳為彭城相,皆去官,隨先主周旋。先主將適荊州,遣竺先與劉表相聞,以竺為左將軍從事中郎。
可知當劉備投靠袁紹時,麋竺是隨行的。
而麋竺資產鉅億,經過幾次徐州戰爭的洗禮,可能家產略有消散,但應仍保有一定的財富。所以在劉備派遣趙雲秘密招募軍士時,可能也有應用到金錢的誘因,來達成招募的目的,或是在招募之後,有金錢上的餘力來供養:流亡來聚的士卒與秘密招募來的部曲。
肆.趙雲的召募:
《雲別傳》
(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
趙雲在投靠公孫瓚時,曾經帶領一批義從軍與官吏兵士。趙雲為本郡所舉,則當是常山郡所舉,那趙雲是在冀州的常山郡當過官的,以公孫瓚的嘲諷之言:「聞貴州人皆願袁氏,君何獨迴心,迷而能反乎?」那可知趙雲當是在袁紹為冀州牧時為官,至於是何種官位,尚未能查證。
不過趙雲既然能帶領義從軍與官吏士兵,遠離將強兵富的袁紹而投靠公孫瓚,那可能顯示趙雲在常山郡真定縣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也可由此推知趙雲的影響力。義從兵跟隨趙雲可能是因為趙雲個人的魅力或者義氣還是其他因素,但官吏士兵與一般的義從軍是有差別的,既然能當上官吏士兵,可能其武勇超過於一般的平民百姓乃至於義從軍,是有著報效州郡、國家的遠圖才是,而趙雲能拉攏一隊官吏士兵,可能跟他的官職有關,於是才能順勢帶領麾下的官吏士兵,遠離家鄉投靠公孫瓚。
在當時的冀州,明眼人都知道該投靠勢力較大的袁紹,而跟隨趙雲的義從軍、官吏士兵,獨獨能依附公孫瓚而不是袁紹,推想是與趙雲有相同的理想與希望,對於袁紹取得冀州牧的作法與逼迫韓馥自殺的手段,或者其他不當的治州方式而感到不滿,於是才跟隨趙雲投靠公孫瓚。
於是在這樣的風氣下,趙雲來到了鄴城,重施以前招募同志的方法,加上打著劉左將軍的名號,吸引了部分的義從,而組成了劉左將軍部曲。
當然就現實情況來看,劉備的名聲與仁德和麋竺的財力支援,對於召募部曲而言,是具有較大的吸引力的。
至於其他的原因,因資料不足的關係暫且略去不談。
阿啡…于
【心得】<趙雲集>趙雲所合募的劉左將軍部曲考
主要引用史料: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1)
(1)雲別傳曰: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願袁氏,君何獨迴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瓚征討。時先主亦依託瓚,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託。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臥,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遂隨先主至荊州。
《蜀書先主傳》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1)駐月餘日,所失亡士卒稍稍來集。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
(1)魏書曰:備歸紹,紹父子傾心敬重。前言:
《三國志趙雲傳》引裴注雲別傳:
先主與雲同床眠臥,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
這說明趙雲曾奉命於袁紹治下的鄴郡招募軍士,在袁紹的領土招募軍士而不被袁紹發現,這可能發生嗎?今就其《雲別傳》所記與《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交叉比對,來作為推導印證。
關鍵字:劉左將軍、左將軍、袁紹、公孫瓚、韓馥、劉備、趙雲、鄴、部曲。
趙雲所募的軍隊,歸屬於劉左將軍名下的部曲,故先查明《雲別傳》當時所稱的劉左將軍的名號是否成立,以及是否有足夠的號召性能募集到軍士。
按:
一.《蜀書先主傳》
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二.《蜀書先主傳》
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於漢帝曰:「…。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備,受朝爵秩,念在輸力,以殉國難。…」
三.《蜀書先主傳》
先主上言漢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將之任…盡力輸誠,獎厲六師,率齊群義,應天順時,撲討凶逆,以寧社稷,以報萬分,謹拜章因驛上還所假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
四.《蜀書諸葛亮傳》
…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
五.《蜀書龐統法正傳》
鄭度說璋曰:「左將軍縣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穀是資,軍無輜重。…」
六.《蜀書孫乾傳》
…後表與袁尚書,說其兄弟分爭之變,曰:「每與劉左將軍、孫公祐共論此事,…」
七.《蜀書劉巴傳》
巴復從交阯至蜀。俄而先主定益州,巴辭謝罪負,先主不責。而諸葛孔明數稱薦之,先主辟為左將軍西曹掾。
八.《蜀書楊儀傳》
先主與語論軍國計策,政治得失,大悅之,因辟為左將軍兵曹掾。
九.《蜀書黃權傳》
權諫曰:「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
十.《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
十一.《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引裴注
吳書曰:…(關)羽曰:「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寢不脫介,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而足下來欲收地邪?」
由以上可看出「左將軍、劉左將軍、左將軍劉備」在吳、蜀兩國是屬於相當通行的認知官位名稱。至於魏國,或因陳壽以魏國為正統,故劉備左將軍之名少書於竹帛。
而由:一.的例證可知,在曹操上表劉備為左將軍的當時,是相當禮遇與敬重劉備的。
又《蜀書先主傳》和《蜀書先主傳》引裴注魏書,袁紹、袁譚父子相當敬重劉備,袁紹甚至遣將去鄴二百里來迎接劉備。是故劉備當時在曹操與袁紹這北方兩大陣營中,享有相當大的禮遇與知名度,這對於劉備募集軍士有相當大的裨益。
接著談談趙雲在冀州常山郡真定縣時,袁紹是如何取得冀州牧的位置。
按:
《三國志魏書二袁傳》
董卓呼紹,議欲廢帝,立陳留王。…(袁)紹不應,橫刀長揖而去。紹既出,遂亡奔冀州。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顒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陰為紹,乃說卓曰:「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則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卓以為然,乃拜紹勃海太守,封邟鄉侯。
紹遂以勃海起兵,將以誅卓。語在武紀。紹自號車騎將軍,主盟,與冀州牧韓馥立幽州牧劉虞為帝,遣使奉章詣虞,虞不敢受。後馥軍安平,為公孫瓚所敗。瓚遂引兵入冀州,以討卓為名,內欲襲馥。馥懷不自安。…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從事趙浮、程奐請以兵拒之,馥又不聽。乃讓紹,紹遂領冀州牧。
(原文過長,不方便全文引用,詳文可見《三國志魏書二袁傳》)
由以上所引史料可知,袁紹取得冀州牧,頗有因荀諶權謀言語之計,而得到冀州牧的位置。
《三國志魏書二袁傳》
…(董)卓聞紹得關東、乃悉誅紹宗族太傅隗等。當是時,豪俠多附紹,皆思為之報,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馥懷懼,從紹索去,往依張邈。後紹遣使詣邈,有所計議,與邈耳語。馥在坐上,謂見圖構,無何起至溷自殺。
私註:
可知袁紹取得冀州牧之後,州郡豪強遊俠多因董卓誅殺太傅袁隗之事,欲為袁紹效力,而四方雲集於冀州。
是故《雲別傳》中公孫瓚言:「聞貴州(冀州)人皆願袁氏…」,這是當時冀州豪俠親附袁紹的歷史背景。
而趙雲之所以未親附袁紹的原因,可能是對於袁紹以「荀諶的權謀言語之計」而取得冀州牧的位置,感到不是一種正當的方法,而且日後還有逼迫前冀州牧韓馥自殺的嫌疑,於是發覺袁紹並非仁人君子,所施之政亦難以是仁政之故。遂反投靠勢力較袁紹弱小,但仍敢抗衡袁紹的公孫瓚。或者尚有其他未知的原因。
至於《雲別傳》中:
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
與
《趙雲傳》中:
(趙雲)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
乍看之下似有相出入之處,但若兩段資料整合後,
可推導出:
「趙雲是辭別公孫瓚暫歸之後,再私下跟隨為公孫瓚所派遣,替田楷抵禦袁紹的劉備,而成為劉備的主騎(騎兵隊長)。」
這樣的解讀或許比較適合。
《三國志魏書二袁傳》
先是,太祖遣劉備詣徐州拒袁術。術死,備殺刺史車冑,引軍屯沛。紹遣騎佐之。太祖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建安五年,太祖自東征備。田豐說紹襲太祖後,紹辭以子疾,不許,豐舉杖擊地曰:「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太祖至,擊破備;備奔紹。
私註:
在劉備襲殺徐州刺史車冑時,袁紹還曾派遣軍隊佐助,可見袁紹有意幫忙劉備抵抗曹操之意。所以日後劉備被曹操擊敗,劉備往奔投靠袁紹、袁譚,亦得到相當高的禮遇。
劉備幫忙田楷抵禦袁紹的同時,因為陶謙援以劉備的四千丹楊兵之故,劉備遂去田楷而歸屬陶謙。陶謙還上表劉備為豫州刺史,屯居小沛。
在這裡趙雲的去留問題有相當的可議之處,若以我在本篇推導的觀點,趙雲此時是劉備的主騎,那當劉備從屬於陶謙時,趙雲理當繼續跟隨劉備屯居小沛,但《雲別傳》卻出現「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
我的觀點是:
建安五年,趙雲在劉備被曹操擊敗於小沛時,隨亂軍而與劉備失散。
原因是:
按: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先主從曹公破呂布,隨還計,曹公拜飛為中郎將。先主背曹公依袁紹、劉表。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袁)紹騎將文醜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諸將復白:「可上馬。」公曰:「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良、醜皆紹名將也,再戰,悉禽,紹軍大震。公還軍官渡。紹進保陽武。關羽亡歸劉備。
在這三段史料中,關羽在建安五年被曹操所擒,張飛的行蹤不詳。何以張飛的行蹤不詳?在《張飛傳》中,未記載張飛在被曹操拜為中郎將之後的行蹤,而我們可以從劉備在建安五年之後,於袁紹麾下的行動來看出張飛是否與劉備同在袁紹處。
以第三段資料,若張飛隨同劉備在袁紹處,劉備與文醜共將兵五、六千騎以上,而曹操以未滿六百的騎兵,大破文醜、劉備的軍隊,甚至還是有魏國程昱稱為「萬人敵」的張飛在內,那張飛想必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而袁紹也是將與關羽齊名的張飛(況且關羽還斬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看的太輕了,連讓張飛上陣抵擋曹操的機會都不嘗試。
況且,關羽在曹操帳下攻擊袁紹部隊時,尚有資料顯示當時關羽確實在曹操陣營,而袁紹帳下亦有資料證實劉備在袁紹陣營的資料,但與劉備、關羽恩同兄弟的張飛卻隻字未提,不禁讓人懷疑張飛在劉備投靠袁紹帳下時,是否依然跟隨劉備?
因為上述原因,所以我傾向張飛並沒有在建安五年劉備小沛兵敗之後,與劉備同時投靠袁紹,而是在劉備離開袁紹之時,「《蜀書先主傳》(袁)紹遣先主將本兵復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眾數千人。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在汝南或者其他地方與張飛重逢的。
因此,趙雲於建安五年劉備小沛之戰失利後,與劉備失散的推導是可能成立的。畢竟連關羽都曾身陷曹營,張飛行蹤成謎,那名聲低於關、張的趙雲,其行蹤更將難以記載於史書上。
在將趙雲的行蹤與《雲別傳》、《趙雲傳》、《先主傳》的記載,進行整合之後,便可以開始推導趙雲於袁紹治下的鄴郡所募的左將軍部曲的可能性了。
關鍵處:
《雲別傳》:…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
軍部曲
《先主傳》:…駐月餘日,所失亡士卒稍稍來集。
要在袁紹的腳底下,募集軍士作為自己的部曲,充實自身的軍事實力,除非袁紹太過蠢笨、冀州無能人可以發現劉備的地下不良活動,不然募集軍士將是不可能的任務。
但不可能的任務還是可以達成的,只要善用一點計謀。
而個計謀的執行者,便是趙雲。
在建安五年,劉備被曹操於小沛擊敗之後,關羽為曹操所擒,而張飛、趙雲失蹤,所幸在劉備投靠袁紹的時候,趙雲與劉備於鄴城相見了,而這也提供劉備一個充實自己軍力的契機。
劉備是涿郡涿縣人,又有帝室血統,加上袁紹、袁譚的敬重與禮遇,與擔任平原相時所累積的仁德(後領平原相。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劉備在鄴城的名望是相當引人注目的。
在劉備投靠袁紹而駐守鄴城月餘之後,劉備以前流散的士卒漸漸的尋找而至,再度加入劉備的麾下,這也可以作為趙雲在小沛之戰失利後,可以復尋得劉備行蹤的佐證。
而因為流亡的士卒再度投靠劉備的關係,劉備開始產生了這樣的念頭:可以藉著流亡士卒的來聚,趁機在鄴城招募軍士,充實自己的實力。只要秘密的低調行事,可能可以吸收到一些袁紹治下仰慕劉備名望與仁德的新血加入,充實劉備的軍事實力。
但這樣的行動是不能大規模進行的,因為必須瞞著袁紹及其謀臣們,私下秘密進行,所以成效可能不是很顯著,據《雲別傳》的記載:『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這幾百人便是劉備派遣趙雲秘密招募的軍士,數目雖然不多,但做為劉備在人屋簷下而能重整旗鼓的軍事實力而言,卻是彌足珍貴的一支秘密軍隊,也就是所謂的劉左將軍部曲。
這樣的秘密招募行動,所幸沒有被袁紹及其謀臣們發現,於是在劉備離開袁紹前往荊州投靠劉表時,這支劉左將軍部曲依然跟隨著劉備。
而我相信此次秘密招募的部曲,很可能是歸由趙雲所統帥,畢竟這是趙雲去招募的軍隊,由趙雲統帥的話,將是較為合宜且能順利指揮的。
不過這支部曲是否有摻雜劉備於小沛之戰失利時流亡,後來在鄴城再度加入劉備麾下的士卒,將較難考察出來。
相信流亡的士卒,在質與量上應該優於趙雲所秘密招募的部曲,因為流亡的士卒經過小沛之戰後,再顛沛流離到河北冀州鄴城尋找劉備,大戰過後能倖存,再輾轉千百里去尋找故主的戰鬥力、體力、忠君精神、、等等,都是相當讓人敬佩的。加上趙雲是地下活動式的秘密招募軍士,這過程中招收到的人才,可能良莠不齊,加上袁紹也正處於與曹操的大戰之中,所以健壯者可能已經編納於袁紹的麾下,很難再有機會讓趙雲招募成功。
這支劉左將軍秘密部曲敢冒被袁紹發現而遭遇不測的無畏精神,可能是早已經對於袁紹的作風與行事感到不滿,於是遇到名望佳、仁德顯的劉備,便願投身於劉備麾下供其驅策,或者是還有其他的誘因。
至於劉備招募的方式與誘因,推測:
壹.劉備的名望:
貳.劉備的仁德:
參.麋竺的財力:
肆.趙雲的招募
伍.其他:
其中,名望與仁德是比較可以體會的。
對於參.麋竺的財力的誘因,有所謂的「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按:
《三國志蜀書麋竺傳》
麋竺字子仲,東海朐人也。祖世貨殖,僮客萬人,貲產鉅億。後徐州牧陶謙辟為別駕從事。謙卒,竺奉謙遺命,迎先主於小沛。建安元年,呂布乘先主之出拒袁術,襲下邳,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廣陵海西,竺於是進妹於先主為夫人,奴客二千,金銀貨幣以助軍資;于時困匱,賴此復振。後曹公表竺領嬴郡太守,竺弟芳為彭城相,皆去官,隨先主周旋。先主將適荊州,遣竺先與劉表相聞,以竺為左將軍從事中郎。
可知當劉備投靠袁紹時,麋竺是隨行的。
而麋竺資產鉅億,經過幾次徐州戰爭的洗禮,可能家產略有消散,但應仍保有一定的財富。所以在劉備派遣趙雲秘密招募軍士時,可能也有應用到金錢的誘因,來達成招募的目的,或是在招募之後,有金錢上的餘力來供養:流亡來聚的士卒與秘密招募來的部曲。
肆.趙雲的召募:
《雲別傳》
(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
趙雲在投靠公孫瓚時,曾經帶領一批義從軍與官吏兵士。趙雲為本郡所舉,則當是常山郡所舉,那趙雲是在冀州的常山郡當過官的,以公孫瓚的嘲諷之言:「聞貴州人皆願袁氏,君何獨迴心,迷而能反乎?」那可知趙雲當是在袁紹為冀州牧時為官,至於是何種官位,尚未能查證。
不過趙雲既然能帶領義從軍與官吏士兵,遠離將強兵富的袁紹而投靠公孫瓚,那可能顯示趙雲在常山郡真定縣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也可由此推知趙雲的影響力。義從兵跟隨趙雲可能是因為趙雲個人的魅力或者義氣還是其他因素,但官吏士兵與一般的義從軍是有差別的,既然能當上官吏士兵,可能其武勇超過於一般的平民百姓乃至於義從軍,是有著報效州郡、國家的遠圖才是,而趙雲能拉攏一隊官吏士兵,可能跟他的官職有關,於是才能順勢帶領麾下的官吏士兵,遠離家鄉投靠公孫瓚。
在當時的冀州,明眼人都知道該投靠勢力較大的袁紹,而跟隨趙雲的義從軍、官吏士兵,獨獨能依附公孫瓚而不是袁紹,推想是與趙雲有相同的理想與希望,對於袁紹取得冀州牧的作法與逼迫韓馥自殺的手段,或者其他不當的治州方式而感到不滿,於是才跟隨趙雲投靠公孫瓚。
於是在這樣的風氣下,趙雲來到了鄴城,重施以前招募同志的方法,加上打著劉左將軍的名號,吸引了部分的義從,而組成了劉左將軍部曲。
當然就現實情況來看,劉備的名聲與仁德和麋竺的財力支援,對於召募部曲而言,是具有較大的吸引力的。
至於其他的原因,因資料不足的關係暫且略去不談。
阿啡…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