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啊

三國古漢中地形、地理、重要關係人:

原則上按照:

『漢水.沔水、.沔陽..漢陽、.陽平、.陽平關、.北山、.定軍山、.斜谷、.沔中、.樂城、.漢城』
等考據當時發生於漢中的戰役及地理位置。

今先陳其地理位置,待地理位置涇渭分明後,再續論雲別傳空營計的始末兼黃忠戰役的前因後果。因與空營計在地理上有相對關係,故黃忠所經之戰役也需一併觀之。

至於:(重要關係人:夏侯淵、黃忠、趙雲、張翼、張郃、劉備、曹操)等,按史料多寡依序討論之。
戰役計有:黃忠一斬淵一役,趙雲空營計一役,劉備據漢中一役。

欲明瞭當時的戰役情況,需把當時的地理位置釐清,也是在下現下所能做與必須做的。若有前輩以為不可取,則在下也無言以對。
在下現暫以三國志為本,旁及諸史策以論證三國志漢中戰役。

私註:表在下說明所引史料之源由。
*漢水.沔水:

三國志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于張徐傳第十七
  
太祖還鄴,留晃與夏侯淵拒劉備於陽平。~~太祖遂自至陽平,引出漢中諸軍。復遣晃助曹仁討關羽,屯宛。會『漢水』暴隘,于禁等沒。~~。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私註:既是漢水暴漲,何以關羽兵士會投漢水上游的沔水而死。

後漢書卷十七 列傳第七

車駕引還,令彭率傅俊、臧宮、劉宏等三萬餘人南秦豐,拔黃郵,~~。彭乃潛兵度沔水,擊其將張楊於阿頭山,大破之。

沔水源出武都東狼谷中,即漢水之上源也。阿頭山在襄陽。

後漢書卷四 紀第四

  二月,詔稟貸潁川﹑汝南﹑陳留﹑江夏﹑梁國﹑敦煌貧民。<01>
<01>前書音義曰:「陳留本鄭邑也,後為陳所并,故曰陳留。」今汴州縣也。江夏郡,高帝置。沔水自江別至南郡華容為夏水,過郡入江,故曰江夏。

私註:後漢書把漢水上、中游通稱為『沔水』,其下游稱夏水。

漢書卷二十八上 志第八

應劭曰:「沔水出武(昌)【都】,東南入江。」如淳曰:「此方人謂漢水為沔水。」師古曰:「漢上曰沔。音莫踐反。」

三國志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初,劉璋遣扶風孟達副法正,各將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達并領其眾,留屯江陵。蜀平後,以達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私註:劉備既已據漢中,而沔水自漢中以下當為『漢水』,何以三國志稱之為『沔水』。

三國志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關羽圍征南將軍曹仁於樊。儼以議郎參仁軍事南行,(﹙遷﹚)【與】平寇將軍徐晃俱前。既到,羽圍仁遂堅,餘救兵未到。~~北軍亦至,并勢大戰。羽軍既退,舟船猶據沔水,襄陽隔絕不通,而孫權襲取羽輜重,~~如儼所策。

私註:關羽既在襄陽,何以會舟船猶據上游『沔水』。

由此可知,漢水、沔水,有時不以其上、中游位置分,而通稱其為『沔水』。
阿頭山位於襄陽,位於荊北的漢水,後漢書稱之為沔水。
而後漢書統一把漢水上、下游稱為『沔水』。

但:史官『陳壽』記述史實地名時,豈能把同一地區荊北的河流,一會稱『漢水』暴漲,又稱關羽兵士投『沔水』而死,關羽的兵士何以會因兵敗,而從荊北投位於漢中以上的漢水上游『沔水』。又關羽既在襄陽,何以會舟船猶據漢水上游『沔水』。如此豈不是把漢水上、中游『沔、漢』不分,如此記述史實地理,讓人質疑?再者,豈不怪哉。故陳壽的三國志比之四史范曄(瞱)的後漢書,缺乏統一的一致性與精確性。對於考證地理與戰役發生處來說有礙查察。

史記卷二 本紀第二

<13>又東為蒼浪之水。
<13>集解鄭玄曰:「地理志瀁水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為漢,至江夏謂之夏水。」 索隱水經云瀁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地理志云至江夏謂之夏水。山海經亦以漢水出嶓冢山。故孔安國云「泉始出山為瀁水,東南流為沔水,至漢中東流為漢水」。正義括地志云:「嶓冢山水始出山沮洳,故曰沮水。東南為瀁水,又為沔水。至漢中為漢水,至均州為滄浪水。始欲出大江為夏口,又為沔口。漢江一名沔江也。」
索隱水經云「沔水出武都沮縣」,注云「東南注漢。謂漢水」,~~。

志 後漢書 志第二十三

校勘記

沔水出東狼谷 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云「沮水」,華陽國志云「河池水」。今按:水經注「沔水一名沮水」,華陽國志作「河池水」,誤。

私註:故可知,漢水,始出為『沮水』,東南為『瀁水』,又為『沔水』。至漢中為『漢水』,至均州為『滄浪水』。始欲出大江為夏口,又為沔口。『漢江』一名『沔江』也。


*漢水又分:東漢水、西漢水。

資治通鑑 漢紀五十七 (AD206–AD208)  《孝獻皇帝庚》 十三年

荊州大將南陽文聘別屯在外,~~操濟漢,〔漢,即沔也。漢書地理志註曰:東漢水受氏道水,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入江。~~。祝穆曰:天下之大川,以漢名者二,班固謂之『東漢』、『西漢』,而黎州之『漢水』源於飛越嶺者,不與焉。固之所謂『東漢』,則禹貢之『漾漢』;其源出於今興元之西縣嶓冢山,逕洋、金、房、均、襄、郢,復至漢陽入江者是也。『西漢』則蘇代所謂:「漢中之甲,輕舟出於巴,乘夏水下漢,四日而至五渚」者。其源出於西和州徼外,徑階、沔州與嘉陵水會,俗謂之『西漢』,又徑大安軍、利、劍、閬、果、合,與涪水會,至渝州入江。〕聘乃詣操。~~聘曰:~~,常願據守漢川,~~。~~操為之愴然,~~,為江夏太守。

私註:東漢水即是:漾(瀁)漢水
西漢水即是:源出於西和州徼外,徑階、沔州與嘉陵水會之水,俗謂之『西漢水』。

私註:漾同瀁,因同出於興元之西縣嶓冢山。
私註二:注意漢川此名詞。

*沔水與漾(瀁)水:

資治通鑑 漢紀五 (BC187–BC178)  《高皇后》 三年

夏,江水、漢水溢,流四千餘家。〔班志:隴西氐道縣,禹貢漾水所出;至武都為漢。又於武都註曰:東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入江。又,漢中郡有沔陽縣~~。師古曰:漢上曰沔。

水經則以為沔、漾異源。漾出隴西氐道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其流,東南歷白水、葭萌,又東南過巴郡閬中至江津縣而入于江;涪水注之;庾仲雍所謂內水者也。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中,一名沮水,東逕漢中郡沔陽、南鄭、成固等縣,又東逕西城、錫縣,又東逕南郡襄陽、中廬,即宜城郡當陽縣,又東逕江夏雲杜縣,又南至沙羡縣入江。予據禹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大別南入于江,則漢水源出於漾。據水經,則漾會於涪,沔入于江,所出異源,所入異派。據班志,則漾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為漢水;而東漢水受氐道水,通謂之沔,過江夏而入于江。則漾、沔似合為一矣,然又言沮水出沮縣南至沙羡入江,與水經所謂沔水即沮水說似不合而實合也。〕

水經:沔水東逕白馬戍南,濜水入焉。註云:濜水北發武都氐中,南逕張魯城東,又南過陽平關西而南入于沔,謂之濜口,有濜口城。郡國縣道記:梁州西縣本名白馬城,又曰濜口城。劉蜀置武興督於漢中沔陽縣,隋、唐為興州,今沔州城古武興城也。濜,徐刃翻。〕

私註:其寫明『東漢水』受氐道水,通謂之沔,過江夏而入于江。則欲引用的史官當把『沔、漢分明』,或把上、中游通稱之為沔水,以免『沔、漢不分』混淆視聽。

私註二:其寫明漢中郡有縣名沔陽。

*沔中*

資治通鑑 晉紀 第092卷 晉紀十四(AD322–AD323) 《中宗元皇帝下》 永昌元年

 甘卓家人皆勸卓備王敦,卓不從,悉散兵佃作,〔佃,停年翻。〕聞,諫,輒怒。襄陽太守周慮密承敦意,詐湖中多魚,勸卓遣左右悉出捕魚。五月,乙亥,慮引兵襲卓於寢室,殺之,傳首於敦,并殺其諸子。敦以從事中郎周撫督沔北諸軍事,代卓鎮沔中。〔自南鄭至襄陽,沔水所由也,故謂之沔中。〕撫,訪之子也。

私註:寫明沔中所在。

*定軍山

三國志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

二十四年,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

三國志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
******

私註:黃忠作營版本有三:『定軍山勢』,『定軍、興勢』,『定軍山』。

私註二:定軍山一役卻有『三種記述』,怪哉!

資治通鑑 漢紀六十 (AD217–AD219)  《孝獻皇帝癸》 二十四年

初,夏侯淵戰雖數勝,〔數,所角翻。〕魏王操常戒之曰:「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及淵與劉備相拒踰年,備自陽平南渡沔,緣山稍前,營於定軍山。

〔華陽國志曰:漢中沔陽縣有定軍山,北臨沔水。據法正傳:於定軍、興勢作營,則定軍山正在興勢也。今按興勢山在洋州興道縣西北二十里,去沔陽地里相遠,當從華陽國志。考異曰:備傳云:「於定軍山勢作營」,法正傳作「定軍、興勢」。今從黃忠傳。〕

蜀書 三國志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

* 必看*
私註:此寫明與查證『定軍山』的地理位置,其位置是北臨沔水,在沔水之南。
可證實劉備既已由陽平關『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作營,則黃忠當立營沔(漢)水之南的定軍山。則黃忠立營漢陽之說,不知由何而來,又以何解?

三國志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黃忠字漢升,南陽人也。荊州牧劉表以為中郎將,與表從子磐共守長沙攸縣。及曹公克荊州,假行裨將軍,仍就故任,統屬長沙守韓玄。先主南定諸郡,忠遂委質,隨從入蜀。自葭萌受任,還攻劉璋,忠常先登陷陳,勇毅冠三軍。益州既定,拜為討虜將軍。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遷征西將軍。是歲,先主為漢中王,欲用忠為後將軍,諸葛亮說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遂與羽等齊位,賜爵關內侯。明年卒,追諡剛侯。子敘,早沒,無後。

私註:黃忠官職,於劉備任下「益州既定,拜為討虜將軍;一戰斬淵,遷征西將軍;先主為漢中王,用忠為後將軍,賜爵關內侯。」


*沔陽、漢陽

志 漢書卷二十八上 志第八

漢中郡,﹙秦置。莽曰新成。屬益州。﹚戶十萬一千五百七十,口三十萬六百一十四。縣十二:西城,<01>旬陽,﹙北山,旬水所出,南入沔。﹚南鄭,﹙旱山,池水所出,東北入漢。﹚褒中,﹙都尉治。漢陽鄉。﹚房陵,﹙淮山,淮水所出東至中廬入沔。又有筑水,東至筑陽亦入沔。東山,沮水所出,東至郢入江,行七百里。﹚<02>安陽,﹙鬵谷水出西南,北入漢。在谷水出北,南入漢。﹚<03>成固,沔陽,﹙有鐵官。﹚~~。
<03>師古曰:「鬵音潛,其字亦或從水。」

私註:其寫明,沔陽地名由來,亦或者是從其水名。注意,是亦或者是。
私註二:褒中,都尉治。漢陽鄉。有漢陽鄉。
私註三:注意(北山)此地名名詞。

至於,在漢中附近,其它名為漢陽者,尤有焉。

漢書卷二十八下 志第八

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漢陽。﹚~~。

私註:由此可知,東漢明帝時,天水郡是為漢陽郡。

資治通鑑 魏紀三(AD228–AD230)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 太和二年

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班志:斜水出衙嶺山北至,郿入渭,脈水沿山,則斜谷之路可知矣。郿,師古音媚。郿故城,陳倉縣東北十五里故郿城是。〕~~,於是天水、南安定皆叛應邈,〔魏分隴右置秦州,天水南安屬焉。漢靈帝中平四年,分漢陽之獂道立南安郡。漢陽郡至晉方改為天水,史追書也。安定郡,屬雍杜佑日:南安今隴西郡隴西縣。〕~~。

私註:由此可知,天水郡之名,是從晉朝時復由漢陽郡改為天水郡。


*陽平、陽平關

史記卷五 本紀第五 

集解徐廣曰:「郿之平陽亭。」 正義帝王世紀云秦寧公都平陽。按:岐山縣有陽平鄉,鄉內有平陽聚。括地志云:「平陽故城在岐州岐山縣西四十六里,秦寧公徙都之處。」

私註:由此可知,有陽平鄉。

資治通鑑 第071卷 魏紀三(AD228–AD230)《烈祖明皇帝上之下》 三年 8

漢丞相亮徙府營於南山下原上,築漢城於沔陽,築樂城於成固。〔沔陽、成固二縣,皆屬漢中郡。水經註:沔水逕白馬戌城南,城即陽平關也。又東逕武侯壘南,諸葛武侯所居也。又東逕沔陽故城南,城南對定軍山。又東過南鄴縣,又東過成固縣南。如此,則漢城在南鄭西,樂城在南鄭東也。又南鄭縣東南百八十里有梁州山,與孤雲兩角山相接,大山四圍,其中三十里許,甚平。或云:古梁州治也。杜佑曰:樂城在梁州西縣西南。杜佑曰:洋州興道縣,漢.城固縣地,蜀.之興勢。宋白曰:興勢,山名,在興道縣西北二十里洋州管下。西鄉縣,本成固縣地。

*必看*
私註:由以上可知,漢城築於沔陽,沔陽位於南鎮西方。白馬.戌城,城即陽平關,則陽平關位於沔水北岸,可證實劉備由陽平關『南渡沔水』,於定軍山作營,而黃忠立營沔(漢)水之南的定軍山之說,是成立的。

至於,法正傳中所述:

『二十四年,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
其中的興勢,在漢.城固縣地;劉蜀.名之興勢,又興勢是山名,在南鎮東,位於興道縣西北二十里洋州管下。則與定軍山相距甚遠,故法正傳所記述有誤,怪哉陳壽又誤!

私註二:據資治通鑑:樂城,在沔陽東山上,周三十里,甚嶮固,諸葛亮所築。沔水逕其北,又北逕西樂城東,而北流注于漢。

私註三:『水經:沔水東逕白馬戍南,濜水入焉。註云:濜水北發武都氐中,南逕張魯城東,又南過陽平關西而南入于沔,謂之濜口,有濜口城。郡國縣道記:梁州西縣本名白馬城,又曰濜口城。劉蜀置武興督於漢中沔陽縣,隋、唐為興州,今沔州城古武興城也。濜,徐刃翻。』

可知:督沔陽地名更迭-『劉蜀為武興;隋、唐為興州。』

3.資治通鑑 漢紀五十九 (AD214–AD216)  《孝獻皇帝壬》 二十年

魯聞陽平已陷,欲降,閻圃曰:「今以迫往,~~。」乃奔南山人巴中。〔今興元府,古漢中之地也。興元之南有大行路,通於巴州。其路險峻,三日而達于山頂。其絕高處謂之「孤雲、兩角,去天一握。」孤雲、兩角,二山名也;今巴州漢巴郡宕渠縣之北界也。三巴之地,此居其中,謂之中巴。巴之北境有米倉山,下視興元,實孔道也。〕左右欲悉燒寶貨倉庫,魯曰:「本欲歸命國家,而意未得達。今之走避銳鋒,非有惡意。寶貨倉庫,國家之有。」遂封藏而去。操入南鄭,〔南鄭縣,漢中郡治所。〕甚嘉之,又以魯本有善意,遣人忍喻之。

〔水經註:沔水逕白馬戍南,謂之白馬城,一名陽平關。又有白馬山,山石似馬,望之逼真。後魏分沔陽置嶓縣,屬華陽郡;隋罷郡,置白馬鎮於古諸葛城,縣治不改;大業二年,改嶓為西縣;縣,唐屬梁州。〕

私註:由此可知『陽平關、南鎮、米倉山』之位置,與漢中郡治為『南鎮縣』。

私註二:但劉備所引兵南渡之陽平,當是陽平關。

*北山

三國志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

 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關出武都征之,至陽平關。魯欲舉漢中降,其弟衛不
肯,率眾數萬人拒關堅守。太祖攻破之,遂入蜀。~~。<01>魏名臣奏載董昭
表曰:「武皇帝承涼州從事及武都降人之辭,說張魯易攻,陽平城下南北山相遠,不可守也,信以為然。及往臨履,不如所聞,乃歎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陽平山上諸屯,既不時拔,士卒傷夷者多。。武皇帝意沮,便欲拔軍截山而還,遣故大將軍夏侯惇、將軍許褚呼山上兵還。會前軍未還,夜迷惑,誤入賊營,賊便退散。侍中辛毗、劉曄等在兵後,語惇、褚,言『官兵已據得賊要屯,賊已散走』。猶不信之。惇前自見,乃還白武皇帝,進兵定之,幸而克獲。此近事,吏士所知。」又楊暨表曰:「武皇帝始征張魯,以十萬之眾,身親臨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麥以為軍糧。張衛之守,蓋不足言。地險守易,雖有精兵虎將,勢不能施。對兵三日,欲抽軍還,言『作軍三十年,一朝持與人,如何』。此計已定,天祚大魏,魯守自壞,因以定之。」世語曰:魯遣五官掾降,弟衛橫山築陽平城以拒,王師不得進。魯走巴中。軍糧盡,太祖將還。西曹掾東郡郭諶曰:「不可。魯已降,留使既未反,衛雖不同,偏攜可攻。現軍深入,以進必克,退必不免。」太祖疑之。夜有野麋數千突壞衛營,軍大驚。夜,高祚等誤與衛眾遇,祚等多鳴鼓角會眾。衛懼,以為大軍見掩,遂降。


私註:由此可知,漢中有『南、北山』,且陽平關山上諸囤兵之所皆地勢險要,連曹操所領之軍也士卒傷夷者多。後來是因『會前軍未還,夜迷惑,誤入賊營,賊便退散。』,『夜有野麋數千突壞衛營,軍大驚。夜,高祚等誤與衛眾遇,祚等多鳴鼓角會眾。衛懼,以為大軍見掩,遂降。』等原因才誤打誤撞,讓膽怯的張衛以為大軍壓境而投投降,否則,曹操也因地勢險要、傷夷者多,而想退兵而還。真如其所載:『此計已定,天祚大魏,魯守自壞,因以定之。』

私註二:前所提之『漢中郡,北山』,旬陽,﹙北山,旬水所出,南入沔。﹚可知北山是旬水的源頭,又旬水南流入沔水。則北山確有其實,非『雲別傳』杜撰。


*斜谷

後漢書 志第十九

西征賦注曰:「褒斜谷,在長安西南。南口褒,北口斜,長百七十里。其水南流。」

私註:由此可知,斜谷之名與位置,曹操自長安南下漢中即從『斜谷入、褒谷出。』

資治通鑑 漢紀一(BC206–BC205)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 元年

夏,四月,諸侯罷戲下兵,~~張良送至褎中,〔地理志,褎中縣屬漢中郡。師古曰:褎中,言居褎谷之中。括地志:褎谷在梁州褎城縣北五十里南中山。李文子曰:褎谷在褎城北,南谷曰褎,北谷曰斜,同為一谷。自褎谷至鳳州界一百三十里,始通斜谷。斜谷在鳳翔府郿縣。谷中褎水所流,穴山架木而行。〕~~。

資治通鑑 漢紀五十二(AD191–AD193)《孝獻皇帝乙》 初平二年

斜谷,在漢中西北,今興元府西北入斜谷路,至鳳州界百五十里,有棧閣二千九百八十九間,板閣二千八百九十二間。郡國志曰:褒谷,北口曰斜,南口曰褒,長四百七十里,同為一谷。兩山高峻,中間谷道,褒水所流,曹操謂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者此也。余據班志,斜水出衙岭山,北至郿入渭;褒水亦出衙岭,南至南鄭入沔,則褒、斜雖同為一谷,而衙岭乃其分水處也。斷,丁管翻。斜,音余奢翻。谷,音穀,又音浴。〕

私註:褎同褒,褎谷即褒谷,餘類推。由此可知,斜谷地理位置,與其險要難行。



戰役、重要關係人等,待續……。

掰掰

阿啡…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iear 的頭像
    hiear

    雪夜上梁山

    hi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