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雜敘:
原文發在遊戲基地三國板,所以就...
嗯~就當個紀念吧!
本文參考書目:
《中國文學史》—劉大杰—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
《中國文學史八百題》—李裕—萬卷樓
「某學姐精華中國文學史筆記」--就保密吧
「網路資料族繁不及細載」--(太過濫用網路資料,所以會被罵。)
**********************
《淺談建安文人之三曹七子,並述建安風骨、正始之音》
(散稿無經緯,敬請見諒)☆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以曹植成就最高。
曹操
★.名號籍貫:
字孟德,原名吉利,小名阿瞞,東漢沛國譙人。為魏武帝。
★.生平:
曹操生於東漢桓帝永壽元年(西元155年),卒於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西元220年),年六十六。
1.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曹丕即位後,追封為魏武帝。
曹操起兵征伐黃巾起義,繼之討董卓,擒呂布,破袁術,敗袁紹,走劉備,遂平定北方,進據荊州,與孫劉聯軍戰於長江赤壁,失利引還,後又出師漢中降張魯,官至魏王,位極人臣而終。
2.曹操於政治方面,興屯田,修水利,發展生產,壓制豪強,選用人才,平定烏丸外族,使人民得到稍時休養生息的機會,同時也奠定後來中國統一的基礎。惟殺戮過甚,所殺多有農民起義軍。徐州泗水旁,正所謂「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其詩正驗證其行止。
★.文學特色及著作:
雅好詞章,收攬英賢,宏獎文學,一時天下俊秀,盡被招致。為文豪邁,少風流閒雅之致。
曹操的成就主要在詩歌及散文。
1.詩歌方面:
以簡約的文辭,樸質的形式來反應動亂的現實,披露自己的胸襟,作品具有悲涼慷慨、氣勢豪邁的特點。
《詩品》:「曹公古直,甚有悲涼句。」他學習民歌中反應現實的創作精神,用舊曲做新辭,既具有民歌的特色,又富有獨創性。如:《薤露》、《蒿里行》、《苦寒行》等。
《薤露》
惟漢二十[二]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白虹爲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執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爲哀傷。
《薤露》,屬於樂府《相和歌.相和曲》歌辭,原先它和《蒿裏行》都是古人出喪時的輓歌,曹操用此古調寫漢末董卓之亂的前因後果,展示了漢末歷史的真實一幕。明代鍾惺《古詩歸》稱之爲 “漢末實錄,真詩史也”。全詩用語樸素真摯,而感情深厚誠篤,因此陳祚明說曹操之詩“本無泛語,根在性情”(《采菽堂.古詩選》),稱“孟德全是漢音”(出處同上)。(節錄改寫自「亦夫」評)
《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蒿里行》,屬漢樂府《相和歌•相和曲》,古辭現存。曹操此作是以古題來敍述漢末史事—眾家諸侯會師以討伐董卓,但與盟諸侯卻各懷鬼胎,暗自較勁。(節錄改寫自「韋鳳娟」評)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結屈,車輪爲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歎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春)[暮]無(一作瞑無所)宿棲。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建安十一年(西元206年)曹操率兵親征高幹,途中經過太行山著名的羊腸道,寫下此詩。此詩屬《相和歌•清調曲》。詩人用質樸無華的筆觸描述了縈曲如腸的阪道、風雪交迫的征途、食宿無依的困境,以及此時此境的內心波動,感情真摯,格調沈鬱。梁朝鍾嶸稱:「曹公古直,頗有悲涼之句」《詩品》,此即是一例。(節錄改寫自「韋鳳娟」評)
曹操的創作不僅對建安文學有開創風氣的作用,對後代文學也有影響:
中國文學中,樂府脈動:
漢樂府→曹操舊題新事→杜甫新題新事→白居易新樂府運動
另,曹操繼承《詩經》中《國風》及《小雅》的傳統,用四言形式創作,使「四言詩」再放光彩,啟發嵇康與陶潛等人。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爲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是“漢舊歌”,屬《相和歌.平調曲》,古辭已佚。本篇氣格商遠,情感豐富,是曹操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詩歌先感慨時光易逝,繼而抒寫求賢若渴的心情,最後傾訴自己的雄心壯志,生動地展示了一代梟雄慷慨激烈的情懷。清人陳沆說:「此詩即漢高(祖)《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該比興箋》。此詩以貌似頹放的意態來表現及時進取的精神,以放縱歌酒的方式來表達對人生哲理的嚴肅思考,以酒宴歌舞之景來抒寫心憂天下之情。貌似對立的二者被作者巧妙地融會在一起,準確地表達了他獨有的氣質、個性。所以陳祚明稱曹詩:「本無泛語,根在性情,故其跌宕悲涼,獨臻超越。」《采菽堂古詩選卷五》(節錄改寫自韋鳳娟)
2.散文方面:
為文不受傳統思想和形式體制的約束,信筆直書不加雕飾,真切動人,別具一格。
如:《讓縣自明本志令》以簡潔樸實的文筆,大膽直率地自敘其身世和志懷,表現出一個政治家非凡的氣慨和政治識見,具有清(遠)峻(切)通脫的特色。故魯迅稱曹操為:「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做文章時又沒有顧忌,想寫的便寫出來。」
「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
…
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師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秦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士,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讓縣自明本志令》發布於建安十五年(西元210年)十二月。作者時年五十六歲,處於他軍事上、政治上取得了輝煌成就的晚年。因曹操官居丞相,位極人臣,大權獨攬,不可一世。因而引起議論,有些人認為曹操有篡奪漢室政權的「不遜之」,甚至要他讓出兵權。面對這種外敵未平、內部不穩的情勢,曹操寫了這篇令文,一方面如實地敘述了自己的歷史功績;一方面表明了自己確實沒有篡奪權力的野心。
曹操的散文多為應用性的令、表一類文字,沒有文章性可言,《讓縣自明本志令》抒情言志,饒有文學意味。寫作技巧也自成一格。文章的語言質樸明白,淺顯自然,絲毫沒有刻意雕飾的痕跡,句句平易近人,字字熨貼自如,利落而痛快地表現了曹操在根本問題上絕不妥協,不能讓權讓位;而在一些枝節問題上卻可以做出讓步,甚至可讓出四分之三的封地的政治家的器量和風度。
文章的結構看來似乎沒有精心結構,好像漫無邊際,想寫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其實不然。全文信筆揮灑卻又文氣貫通,結構安排也井然有序。(節錄自莊嚴出版的《橫槊賦詩論曹操》、《中國文學欣賞精選集》)
今有《魏武帝集》。
**
曹丕
名號籍貫:
字子桓,沛國譙人。為魏文帝。
生平:
曹操次子,生於東漢靈帝中平四年(西元187年),卒於魏黃初七年(西元226年),年四十。
1.丕於漢獻帝建安十六年(西元211年)為五官中郎將。二十二年(西元217年)立為魏王太子。建安二十五年(西元220年)曹操身死,嗣位為丞相、魏王;同年篡東漢,自立為帝,都洛陽,國號魏,改元黃初。在位七年崩,諡文帝。
2.丕博文強識,好讀書,經史百家,無不閱覽。熱心提倡文學,經常與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等文士遊宴唱和,嘗著《典論》,別具文學批評之卓見。
文學特色及著作:
曹丕為詩多寫男女離愁別恨,婉約悱惻,一變乃父豪邁、沈雄之氣。
晉、宋以來,多揚植抑丕。《詩品》植列上品而丕居中品,且謂丕詩「率皆鄙直如偶語。」《文心雕龍.才略》「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雋,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緩,故不競於先鳴。而樂府清越,《典論》辯要,迭用短長,亦無懵焉。但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劉勰對於曹丕的評價,較為客觀。但如專以詩歌而論,則丕不如植。
曹丕的文學成就在詩歌及散文兩方面較為突出。
1.詩歌方面:
曹丕詩歌的特點是體裁的多樣性,其中又以五言、七言成就最高。
五言詩:文辭清綺、而情韻佳勝,風格略近古詩十九首。如《雜詩》二首。
《雜詩》二首之一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展轉不能寐,披衣起仿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鬱鬱多悲思,綿綿思故鄉。
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向風長歎息,斷絕我中腸。
此詩格調與《燕歌行》相近,語淺意深,抒寫真切。
七言詩:《燕歌行》是七言詩體正式成立的作品。內容多涉情愛,語言淺顯清麗,情致委婉悱惻→風格流於纖弱細膩,缺乏風力。沈德潛《古詩源》曰:「子桓詩有文士氣,一變乃父悲壯之習矣。要其便娟婉約,能移人情。」
《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爲霜,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遊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多思腸一作思斷腸。右一曲晉樂所奏。)
七言詩的成立演進:
漢武帝柏梁臺詩→張衡《四愁詩》→曹丕《燕歌行》。
兩漢樂府或古詩,尚無完整的七言體。柏梁聯句,真偽莫明,張衡《四愁》,尚非全體。直到曹丕的《燕歌行》出現,七言詩體才正式完成。從詩的形式上來說,《燕歌行》是中國詩史上的重要資料。
另外,「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兩句,也成為中國四大傳說之牛郎織女的重要演進材料。牽牛猶指牛郎;織女即為織女。兩星遙遙相望,為銀河瀚海所限不能會面,以此作為賤妾思君美麗而哀愁的象徵。
曹植《離友詩》二首之一:「馳原隰兮尋舊疆,車載奔兮馬繁驤。」;《離友詩》二首之二:「涼風肅兮白露滋,木感氣兮柔葉辭。」
雖是七字一句,但仍為楚辭體,句中挾雜「兮」字,和《燕歌行》體裁不同。兩晉之間,類似《燕歌行》的詩體形式,也少見,七言詩體一直到南北朝才逐漸發展起來。
2.散文方面
《典論.論文》是中國現存第一篇文學批評專論。突破儒家傳統觀念,強調文學的價值和作用,闡述文章的體裁和特徵,探討作家的氣質才性和作品風格的關係,指出文學批評的正確態度。反應建安文學的轉變,觀念走向自覺,對後世的創作及理論批評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
《典論》成於曹丕為太子時,「建安七子」,始見於此篇。將文體分為「奏議、書論、銘誄、詩賦」四類,並主文以氣為主。
《典論》節錄
「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台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語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
今之文人:魯國孔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自以騁驥 於千里,仰齊足而并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論文。
王粲長於辭賦,徐幹時有齊氣,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樓、槐賦、征思,幹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
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暗於自見,謂己爲賢。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
…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批評了兩漢以來輕視文學的觀點,指出了文學應享有獨立地位,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其中涉及到:文學的價值問題,作家個性與作品風格問題,文體問題以及文學批評的態度問題等等。曹丕將文學的價值,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指出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把文學擺到了與事、功並立的地位。這是對儒家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傳統思想的補充、完善和發展,把「立言」的內容豐富了,從而突出強調了文學的「經國」作用和「不朽」意義。在作家個性問題上,曹丕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氣爲主」的論斷,並且作了具體論述。「文氣」說遂由此發端,逐漸發展成中國古典文論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對後代影響很大。(節錄改寫自吳小平)
著有《魏文帝集》。
**
曹植
名號籍貫:
字子建,沛國譙人。諡曰思,因其封地在陳,故稱陳思王。
★.生平:
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生於東漢獻帝初平三年(西元192年),卒於魏明帝太和六年(西元232年),年四十一。
1.曹植文思敏捷、才華出眾,詩歌、辭賦及散文都有突出成就,尤以詩歌為最,是建安時代最富盛名的文人。
年十歲餘即能誦詩屬文,年十九做《銅雀臺賦》,驚豔當時。
曹丕忌其才,即位之初,即逼植七步為詩。植以是,抑鬱不得志,一發之於詩。
《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爲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萁向,一作萁在;釜下,一作釜中。)
《七步詩》另一首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漫叟詩話》云:曹子建《七步詩》,世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本云: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其工拙淺深,必有以辨之者。)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句,尤感人至深,以血脈之親緣而生,發之於詩,聞者能不慟乎?
魏太和三年(西元229年)封東阿王,六年二月改徙陳王,同年十一月卒,諡「思」。次年三月遷葬於陳地。
2.為人任性而為,不事修飾,飲酒不節。前期文風:意氣風發、描寫豪放;後期文風:多身世感慨。以曹丕繼位為分界。
★.文學特色及著作:
1.詩歌方面:
曹植詩歌脫胎漢樂府,多五言詩,為文學史上首位大力創作五言詩者,對建安詩歌從漢樂府→文人化的過程中,扮演推動五言詩發展的角色。
東漢末《古詩十九首》讓五言詩脫離「質木無文」的幼稚狀態,但內容卻多遊子思鄉,思婦閨怨和士子傷時的失意之作,題材狹礙風格呆板。
曹植靈活運用五言詩形式,範圍擴大、情感豐沛,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其詩汲取漢樂府民歌及《古詩十九首》的藝術養分,講究內容充實、語言華麗、情感真摯和形式精巧,以致於詩風趨於整練與華麗。五言詩在建安時代雖已成熟,但到曹植筆下才擴大其抒寫範疇,達到無所不寫的程度。舉如「抒情、說理、寫景、贈答」等各種題材,曹植皆曾涉獵而發揮。王世貞云:「漢樂府之變,自子建始。」《藝苑(卮)言》
《詩品》稱其:「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古今,卓而不群。」鍾嶸稱其:「陳思為建安之傑,公幹(劉楨)、仲宣(王粲)為輔。」
謝靈運更謂:「天下才共一石,陳王(曹植)獨得八斗。」
但曹植的文學作品中,如「《野田黃雀行》、《苦思行》、《升天行》、《遠遊篇》、《飛龍篇》、《平陵東》、《桂之樹行》」等作,都具有虛無玄想的傾向。這已開啟晉代遊仙放誕文風之始。
《平陵東》
閶闔開,天衢通,被我羽衣乘飛龍。
與仙期,東上蓬萊采靈芝。
靈芝采之可服食,年若王父終無極。
(若一作與。)
《升天行》二首其一
乘蹻追術士,遠之蓬萊山。
靈液飛素波,蘭桂上參天。
玄豹遊其下,翔鵾戲其顛。
乘風忽登舉,仿佛見衆仙。
此類作品多與現實社會脫節,充滿虛無幻想的文學風格,缺少社會性描寫。但也可看出曹植的思想是多方面的,因為這些儒、道、神仙的思想包含在他的頭腦之中,所以種種的衝突矛盾、錯綜複雜的意識,構成詩人文學作品中不同的特色。
《送應氏詩二首》二首之一
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
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
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
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
遊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
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
念我平常居,氣結不能言。
(平常居一作平生親。)
此詩為曹植隨其父西征馬超時,路過洛陽,送別應瑒、應璩兄弟而作。真實地反映出大亂時代洛陽殘破的社會面貌。
而所描寫的洛陽殘破景象與其父曹操的《薤露》「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爲哀傷。」,同有悲涼滄桑之感。
「遊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四句之詩意,又與曹操《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相近,其寫實之情更相若也。
全詩由城市寫到鄉村,滿目蕭瑟,沈痛悲涼,感人至深,特具風力。
《贈白馬王彪》七首之四
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
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
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
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
孤獸走索群,銜草不遑食。
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
(太,魏志作歎。)
此詩頗能表現曹植的苦痛心情和詩歌風格。
其它如《白馬篇》、《名都篇》、《美女篇》等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現實社會的面貌,寄託著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情。
2.辭賦、散文方面:
《洛神賦》是賦中名篇,想像豐富,描繪細膩極富藝術感染力。以對洛神動態美的生動刻畫,和作者可望不可及的追求,使整篇作品散爍著一種奇異的光芒。其他賦篇如「《幽思》、《慰子》、《出婦》」亦負盛名。
《洛神》節錄
「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皓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禦。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環)(瑰)姿豔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
」
曹植對洛神的騁辭娉文婷句,幾已無可復加。
《詩經‧蒹葭》節錄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同樣表現渴求伊人的心情,然一者以簡約而情韻勝;一者以藻飾而霜華勝。
曹植對洛神細膩的描寫,反更襯托出人神難相親,有云:「山精水靈皆有情,人豈無之。」感情奔放的曹植,在此展現他過人的才情。
《與楊德祖書》、《與吳季重書》,是兩篇著名的散文書札,文采煥發,意氣恣肆。
《求自試表》、《求通親親表》,為其章表的代表作。劉勰盛稱:「體贍而律調,辭清而志顯」。
除少數人持異議外,大多公認曹植為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
著有《曹子建集》。
******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之名,始見於《典論.論文》。又因諸文人聚集在鄴下,亦稱「鄴下七子」。
**
王粲
★.名號籍貫:
字仲宣。山陽高平人。
★.生平
生於,卒於。(西元177年~217年),漢魏間文學家。
曾祖王龔、祖王暢,都曾位列三公。父王謙,爲大將軍何進長史。王粲少時即有才名,曾受到著名學者蔡邕的賞識。年十七,司徒辟舉,詔授黃門侍郎;當時董卓新誅,其黨李傕、郭汜等在長安作亂,乃不應徵召而往依荊州牧劉表。王粲在荊州住了一十六年,劉表以其貌不揚,又體弱通脫,不甚重用。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秋,曹操南征荊州,粲勸劉表之子劉琮舉州歸降。操召授粲爲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後又遷軍師祭酒。建安十八年(西元213年),曹操為魏公,拜侍中。建安二十一年(西元216年)冬,隨軍征吳,次年春,在返回鄴城途中病卒。王粲詩今存二十三首,王粲賦今存二十多篇。
★.文學特色及著作:
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詩歌反應社會戰亂流離之苦,《七哀詩》之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與曹操、曹植詩中的蒼涼句意境相近。
《登樓賦》寫自己羈旅之憂,鄉思之怨,狀物抒情,蒼涼悲壯,感人至深。
《登樓賦》節錄:
「
…
惟日月之逾遇兮,俟河清其未極。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
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
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
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
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
夜參半而不寐兮,帳盤桓以反側。
」
以上節錄之文,為王粲從天氣之變異,轉而述及飛鳥走獸的反應,原野廣大而幽靜無人跡,卻有征戰的軍士在行役途中,;繼而述及自己內在心情的轉變,步下高樓後複雜難解的心情還久久不能平息,夜深露重之時,輾轉反側不能入眠。
推其寫景之細微,天地變化,鳥獸皆驚,曠野無人,何以復有征夫行而未息呢?鳥獸亦知天地有變而產生驚惶怖懼之感,那生而為文人之王粲,豈非更知其中究竟!
他所悲哀的是自己的仕宦之途與長久客居異鄉的所見所聞。年月飛逝,天下何時能太平呢?假使讓我居高位騁俊足,是否更能有一番作為?匏瓜之久懸而不用,井水之長棄而不飲,在在都是王粲這位有心於政治上展現才能的文人的感性表現。
警句「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實足以玩味再三,征夫的奔波忙碌不能停息,是王粲懷才不遇,身居遠方的感慨,還是感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輕噫呢?是真的天地不仁,還是處在一個人非人,萬姓以死亡的世界呢?這是怎樣的世道啊!只能期待黃河水清佳魚現天下太平時的到來。既悲征夫的苦難,又感嘆自己的不得志,為何不讓我在高位施展我的才力來挽救世局呢?百姓過的這樣苦,為何不重用我呢?這種矛盾而又互相激烈碰撞的情緒,讓王粲耿耿於懷夜半不能成眠。
觀其文,誦其詩,是該嘆息他當時的心情,還是該深刻體會亂世中的百姓心聲呢?
王粲用他的抒情詩文,書寫當時的時代背景,足以引人回到當下,目睹在那樣的時局下,登高而望難成歡的複雜心情。
《七哀詩》三首之一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遠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其他如《初征》、《槐賦》、《征思》等賦皆著名於當代。
《隋書‧經籍志》著錄有《王粲集》十一卷,《去伐論集》三卷,《漢末英雄記》十卷,皆佚。明代張溥輯有《王侍中集》一卷,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現輯有《王侍中集》。
**
劉楨
★.名號籍貫:
字公幹。東平人。
★.生平:
生於,卒於。(?~西元217年),漢魏間文學家。
父劉梁,以文學見貴。建安中,劉楨被曹操召爲丞相掾屬。與曹丕兄弟頗相親愛。後因在曹丕席上平視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勞役,後又免罪署爲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西元217年),染疾疫而亡。
★.文學特色及著作:
在七子之中,以詩歌著稱於世。
《贈從弟》三首為其代表作。
《贈從弟詩》三首
之一
汎汎東流水 磷磷水中石
蘋藻生其涯 華葉紛擾溺
采之薦宗廟 可以羞嘉客
豈無園中葵 懿此出深澤
之二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 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悽 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之三
鳳皇集南嶽 徘徊孤竹根
於心有不厭 奮翅凌紫氛
豈不常勤苦 羞與黃雀群
何時當來儀 將須聖明君
與王粲齊名。
曹丕稱讚他說:「其五言詩,妙絕當時。」(與吳質書)
鍾嶸稱其:「貞骨凌霜,高風跨俗。」
又云:「其源出於《古詩》。仗氣愛奇,動多振絕。真骨凌霜,高風跨俗。但氣過其文,雕潤恨少。然自陳思已下,楨稱獨步。」
曹丕與鍾嶸雖大力推崇他,但從其現存的十數首詩看來,並不能使我們覺得他的作品真是妙絕當時。其缺乏王粲《七哀》、陳琳《飲馬長城窟》一類反映現實的作品。
他的詩大多抒寫自己的情懷,不重雕飾,而語言潔淨。
《贈從弟》之二,用蒼松比喻自己高超的性格,形象鮮明,志趣高遠較為優秀。
《贈從弟》之二
「豈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鍾嶸之「貞骨凌霜,高風跨俗。」之評,蓋自此詩始也。
劉楨作品,《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 四卷、《毛詩義問》十卷,皆已佚。明代張溥輯有《劉公幹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現輯有《劉公幹集》。
**
孔融
★.名號籍貫:
字文舉。魯國人。
★.生平:
孔融(西元153年~208年),東漢文學家。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中平初(西元185年),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託病辭歸。後辟司空府為僚屬,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西元190年),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興平二年(西元195),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西元196年),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徵孔融,遷少府。在許昌,不滿曹操雄詐,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後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閑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
★.文學特色及著作:
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曹丕謂其:「體氣高妙」;劉勰稱之:「氣盛於為筆」。
文章以氣運詞的特點,反應建安時期文學的新變化。
孔融為曹操所殺,死的早,並沒有積極參與當時的文學活動,其政治踏度也與其他六人不同。
《六言詩》三首
之一
漢家中葉道微。董卓作亂乘衰。僭上虐下專威。萬官惶布莫違。百姓慘慘心悲。
之二
郭李分爭為非。遷都長安思歸。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
之三
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減去廚膳甘肥。羣僚率從祁祁。雖得俸祿常飢。念我苦寒心悲。
《臨終詩》
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
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
涓涓江漢流,天窗通冥室。
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
靡辭無忠誠,華繁竟不實。
人有兩三心,安能合為一。
三人成市虎,浸漬解膠漆。
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
《六言詩》三首,初步反映孔融對於曹操的莫大期待,但孔融最後竟被曹操所殺,從夢想期待而致夢想破碎,孔融心境的轉變之大,由其公然忤逆曹操可觀之。
《臨終詩》中的「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在唐朝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亦有同樣的調性。
《隋書‧經籍志》載《孔融集》九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輯本,通行本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其詩又見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全漢詩》和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漢詩》。
輯有《孔北海集》。
**
陳琳
★.名號籍貫:
字孔璋。廣陵射陽人。
★.生平:
生於,卒於。(?~西元217年),漢魏間文學家。
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
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爲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袁紹使之典文章,軍中文書,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爲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歷數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力,建安五年(西元200年),官渡一戰,袁紹大敗,陳琳爲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爲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爲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西元217年),與劉楨、應瑒、徐幹等同染疫疾而亡。
與阮瑀並為章表大家。
★.文學特色及著作:
陳琳以書檄擅名當時,流傳甚廣。其《飲馬長城窟行》風格酷似漢樂府民歌。
《飲馬長城窟行》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關,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末四句,直接表吐露願與君同生共死的意志,但願君心知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切莫懷疑。「賤妾何能久自全」,真能牽引出飲馬長城窟下的無數枯骨,都是在何能久自全的背景下,被輕視地對待,多少士卒操勞過渡而死還毫不在乎的被掩埋當版築之塵,不只是自稱的賤妾難以久自全,而是因為修築長城而影響所及的萬萬人,都難以久自全啊!
《隋書‧經籍志》載陳琳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現輯有《陳記室集》。
**
阮瑀
★.名號籍貫:
字元瑜。陳留尉氏人。
★.生平:
生於,卒於。(?~西元212年),漢魏間文學家。
少時曾受學於蔡邕。建安初,避役隱居,曹操素聞瑀名,召爲司空軍師祭酒,管記室。當時軍國書檄文字,多爲阮瑀與陳琳所擬。後徙爲丞相倉曹掾屬。
★.文學特色及著作:
阮瑀以書檄名揚當時。其《駕出北郭行》,風格極似漢樂府民歌。曹丕稱:「琳、瑀章表書記,今之雋也。」
《隋書‧經籍志》著錄阮瑀有集五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阮元瑜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駕出北郭門行》
駕出北郭門,馬樊不肯馳。下車步踟躕,仰折枯楊枝。顧聞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問啼者誰,何為乃如斯?』『親母舍我歿,後母憎孤兒。飢寒無衣食,舉動鞭捶施。骨消肌肉盡,體若枯樹皮。藏我空室中,父還不能知。上冢察故處,存亡永別離。親母何可見,淚下聲正嘶。棄我於此間,窮厄豈有貲。』傳告後代人,以此為明規。
用對話描寫出孤兒的艱苦困境,孤兒雖仍有父,奈何後母殘虐剝削,骨肉消損直如枯樹皮質,正如說話人手中的枯楊枝一般消瘦形同槁木死灰。回到生母的墓塚旁,視茫茫何所見?只有淚水溫暖孤兒的不幸與悲傷,但這樣的損傷卻更加深孤兒自己處境的難耐。母親啊!你拋下我在這兒!孤窮困厄該如何計量啊?
孤兒對墓空自泣,此情此景詩人之心情何以堪呢?只能細細記下,作為傳告後世人,奉為明規。
現輯有《阮元瑜集》。
**
徐幹
★.名號籍貫:
字偉長。北海人。
★.生平:
生於,卒於。(西元170年~217年),漢魏間文學家。
少年勤學,潛心典籍。漢靈帝末,世族子弟結黨權門,競相追逐榮名,徐幹閉門自守,窮處陋巷,不隨流俗。
徐幹清玄體道,六行脩備,聰識洽聞,操翰成章,輕官忽祿,不耽世榮。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軍師祭酒掾屬,又轉五官將文學。數年後,因病辭職,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後又授以上艾長,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西元217年)二月,瘟疫流行,徐幹亦染疾而亡。
★.文學特色及著作:
曹丕稱其所作:《玄猿》、《圓扇》、《橘賦》等,雖張衡、蔡邕不過也。
其《室思詩》六首,寫女子念遠之情,極為深細。
《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 五卷,已佚。明代楊德周輯、清代陳朝輔增《徐偉長集》六卷,收入《彙刻建安七子集》中。《中論》二卷,《四部叢刊》有影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
《室思詩》六首
之一
沉陰結愁憂,愁憂為誰興。
念與君生別,各在天一方。
良會未有期,中心摧且傷。
不聊憂湌(●)食,慊慊常飢空。
端坐而無為,髣髴君容光。
之一
峨峨高山首,悠悠萬里道。
君去日已遠,鬱結令人老。
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
時不可再得,何為自愁惱。
每誦昔鴻恩,賤軀焉足保。
之三
浮雲何洋洋,願因通我辭。
飄颻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人離皆復會,君獨無返期。
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之四
慘慘時節盡,蘭葉凋復零。
喟然長嘆息,君期慰我情。
展轉不能寐,長夜何綿綿。
躡履起出戶,仰觀三星連。
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
之五
思君見巾櫛,以益我勞勤。
安得鴻鸞羽,覯此心中人。
誠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
何言一不見,復會無因緣。
故如比目魚,今隔如參辰。
之六
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終之。
別來歷年歲,舊恩何可期。
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譏。
寄身雖在遠,豈忘君須臾。
既厚不為薄,想君時見思。
六首多運用「水」之元素來象徵,如:「沈陰、流水、湧泉、比目魚」。
《於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詩》
與君結新婚,宿昔當別離。
涼風動秋草,蟋蟀鳴相隨。
冽冽寒蟬吟,蟬吟抱枯枝。
枯枝時飛揚,身體忽遷移。
不悲身遷移,但惜歲月馳。
歲月無窮極,會合安可知。
願為雙黃鵠,比翼戲清池。
此詩《藝文》作徐幹《為挽船士與新娶妻別》,《玉台》作文帝,今從之。
觀曹丕有《清河作》,當為同時之作,今略而從之,不計作者為誰,試評之。
此詩描寫新婚別離的情感細微,從涼風秋草蟋蟀鳴聲相隨、寒蟬冬吟而聲抱枯枝而比興,聲音的低吟稀窣正微微的映趁著別離的依依不捨。聲音輕巧的形象象徵,也為後來的黃鵠雙飛戲清池作了飛翔的聯想。
著有《中論》,現輯有《徐偉長集》。
**
應瑒
★.名號籍貫:
字德璉。汝南人。
★.生平:
為《風俗通》著者應劭之姪。曾為曹操丞相掾屬,後轉平原侯庶子及五官將文學。有文名,但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
★.文學特色及著作:
雖有述作之意,但志未遂即早夭,曹丕謂其:「和而不壯」。
僅介紹詩作二首:
《別詩》二首
之一
朝雲浮四海,日暮歸故山。
行役懷舊土,悲思不能言。
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時旋?
行役的悲思,舊土的懷念,成為那個離亂社會詩歌中的普遍感情。
之二
浩浩長河水,九折東北流。
晨夜赴滄海,海流亦何抽。
遠適萬里道,歸來未有由。
臨河累太息,五內懷傷憂。
現輯有《應德璉集》。
************************
樂府
所謂「樂府詩」,主要是指自兩漢至南北朝,由當時的樂府機關所採集或編製用來入樂的歌詩,但這只是最初的情況。從後來文體分類上講,所謂樂府詩,它的範圍是不僅止於此的。在文學史上,所謂「樂府」和「樂府體詩」,是包括後世作家的仿作在內的。這種仿作的作品也有意下幾種不同的情況:
(一).按照樂府舊的曲譜,重新創作新辭,性質上還是入樂的。
(二).由於舊譜的失傳,或由於創作者並不熟知和重視樂曲,而只是沿用樂府舊題,模仿樂府的思想和藝術風格來寫作的,實際上已不入樂。
(三).連舊題也不襲用,而只是仿效民間樂府詩的基本精神和體制上的某些特點,完全自立新題和新意,當然它也是不入樂的。
這三類中,以第二類為最多和最常見。利用樂府舊題寫作樂府詩是從漢末建安時代開始的。建安時代,以三曹「曹操、丕、植」為代表,出現了一批作家,又以曹操首開風氣之先,開始襲用樂府舊題,模仿兩漢樂府民間歌辭的風格來寫作樂府體的詩。所以劉勰在《文心雕龍‧樂府》中說:「(曹)子建、(陸)士衡,咸有佳篇,並無詔伶人,故事謝管弦。」意指:「曹植、陸機都寫過許多優秀的樂府詩,但這些詩都不是用來供樂工演奏,即都是不入樂的作品。」從這以後,文人創作的「樂府」或「樂府詩」,雖稱為「樂府體」,但與音樂卻沒有關係了。
隋唐以後,用樂府體寫詩一直很盛行,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高適和張籍等,都有許多樂府名篇,他們都不過是用樂府古題,學習古代民間樂府歌辭「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在形式上不拘字數,不避雜言而已。
中唐以後,文學史上又出現一種「新樂府」,他的提倡者和創作者是元稹、白居易,這種樂府詩的特點,是所謂「即事名篇,無所依傍」,亦即它不僅不依舊譜、不入樂,而且對樂府舊題也取消不用。這一情況實際是從唐代大詩人杜甫開始,元、白加以發揚光大,遂成為文學史上「樂府體」詩的一種。它之所以也被稱為「樂府」,只不過在創作方法、表現手法上對漢樂府有所繼承和模仿罷了。
文人樂府與民間樂府的異同處
相同處:
漢魏文人樂府繼承、發揚了漢樂府民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的優良傳統。不論是樂府民歌或文人樂府,都能廣闊而真實地反映社會的各種面貌,具有強烈而鮮明的時代特徵是兩者的相同處。
相異處:
1.內容方面:
漢樂府民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對文人樂府有著深刻的啟發。建安作家往往「藉樂府舊題以寫時事」,但是文人樂府所反映的生活要比漢代作家廣泛的多。
文人樂府往往用舊曲作新歌,另闢蹊徑。曹操是「依前曲作新歌」的開創者。他的古題樂府取材廣泛,形式多樣,運用自如,不拘一格。「但取聲調之諧,不必詞義之合」,利用樂府舊題創作,是樂府發展中極重要的環節,為樂府詩創作提供了一個新的規範。在唐代白居易等人大力提倡新樂府之前,古題樂府是文人樂府創作的主要途徑。文人樂府詩題材比較多樣,或敘時事、或記離亂、或言志趣、或寫理想、或描繪山水。漢樂府民歌偏重敘事,而漢魏文人樂府重點轉向抒情,這在曹操等人的作品中已露端倪,至曹植則一變樂府民歌重在敘事的風氣,專用以抒發個人情感。
2.技巧表現:
文人樂府雖繼承漢代樂府民歌清新自然的流風餘韻,但風格、語言都有進一步的拓展。如:曹操的樂府極為豪邁,意境遼闊,含蓄深厚。曹丕的樂府描寫男女愛情和遊子思鄉的題材特多,而且寫得較為細膩婉轉,纏綿悱惻。曹植的樂府「骨氣奇高,詞采華茂」,講究駢麗。但是曹植並沒有單純追求藻飾,他認為優秀的作品應該「質素也如秋蓬,摛藻也如春葩」《前集自序》。這同劉勰概括「建安風骨」的「以情緯文,以文被質」一樣,表現出他文質並重的文學要求。他的樂府雖然文采繽紛,但「不離開閭里歌謠之質」,仍然保持著民歌語言的某些特色。這是他取樂府民歌語言之長,融華美精緻和清新自然於一體的成果。
************************
☆建安風骨☆
一.建安風骨的意義:
建安詩人繼承和發揚《詩經》、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以真摯熾烈的感情,剛健質樸的語言,反應漢末的社會現實,抒寫自己的情志襟懷,形成「悲涼慷慨,明朗勁的藝術風格。建安風骨對後世詩歌創作起了極深遠的積極影響。
二.建安風骨對後代詩歌的影響:
建安後許多詩人繼承了建安詩歌的「風骨」,自覺地反應現實關心民生疾苦。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形成一個優良傳統。
1.現實主義傳統:
(1).正始時期:阮籍
(2).太康時期:左思
(3).劉宋時期:鮑照
(4).盛唐時期:杜甫
(5).中唐時期:元稹、白居易「新樂府詩派」
(6).晚唐時期:杜荀鶴、聶夷中「現實主義詩派」
(7).蘇舜欽、梅堯臣
(8).楊萬里、范成大
他們的現實主義詩篇與《詩經》、漢樂府民歌和建安詩歌前後輝映,一脈相傳成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優良傳統。
2.後世評價、推崇者-劉勰、鍾嶸、陳子昂、李白:
(1).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評價建安詩歌「志遠而筆長」、「梗概而多氣」。雖沒直接提「建安風骨」,但在《風骨篇》中以建安詩歌為風骨的典型代表。
(2).鍾嶸《詩品》直接提出「建安風力」
劉勰、鍾嶸強調風骨、推崇建安是針對當時的形式主義文風。
唐代建安風骨得到大力發揚
(3.)陳子昂在提倡詩歌革新時,標榜「漢魏風骨」。
(4.)李白明確地學習建安風骨:「蓬萊文章建安骨,認為「自從建安以來,綺麗不足珍。」」
中國文人在反對綺靡柔弱的形式主義文風時,往往會大力提倡建安風骨。
************************
正始詩歌的風格特色
《文心雕龍‧明詩》「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牽多浮淺。惟嵇哲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
1.文學特徵-「正始」
「正始明道,詩雜仙心。」
多用比興象徵手法,形成隱約曲折的藝術風格。
《詩品》「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
「厥旨淵放,歸趣難求。」
=>情感激烈,提高五言詩的表現藝術。使五言詩完全脫離模仿樂府的階段。
「正始」,指從魏明帝太和~司馬炎代魏為晉,將近40年。
因曹魏與司馬氏奪權傾軋,政治黑暗。文人為了全身遠禍,被迫消極遁世,從老莊思想中尋求寄託,詩歌自然也反映出避世求仙、虛無超脫的思想傾向。以「竹林七賢」最著名:「阮籍、嵇康、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而以『阮籍、嵇康為』代表。
受到社會思潮、政治環境的影響,他們的作品帶有較濃厚的老莊思想色彩,但「激烈悲憤,自在言外」其基本精神能繼承「建安風骨」,他們深沈清峻的作品,與情辭慷慨的建安詩歌是一脈相承的。
所以陳子昂在反對六朝綺靡文風時,除提倡「漢魏風骨」外,也標舉「正始之音」。
一.阮籍:
《詩品》「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為阮瑀之子,世稱阮步兵。因無法施展政治抱負,保障自身安全=>終日飲酒昏酣,不問世事,言談交際更「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他崇尚老莊,提倡「自然」,反對司馬氏虛偽的「名教」,生活態度放縱自恣。用象徵、曲折的手法,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內心的苦悶,故寄託至遙。八十二首五言〈詠懷詩〉,內容諷刺時政,感嘆人生,歌頌老莊,嚮往仙界。
阮籍
★.名號籍貫:
字嗣宗。陳留尉氏。「竹林七賢」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
★.生平:
生卒年(210~263),三國魏詩人。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濟世之志,曾登廣武城,觀楚、漢古戰場,慨歎“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當時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馬懿夾輔曹芳,二人明爭暗鬥,政局十分險惡。曹爽曾召阮籍為參軍,他託病辭官歸裏。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馬懿所殺,司馬氏獨專朝政。司馬氏殺戮異己,被株連者很多。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于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懷有不滿,但同時又感到世事已不可為,於是他採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不過在有些情況下,阮籍迫于司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應酬敷衍。他接受司馬氏授予的官職,先後做過司馬氏父子三人的從事中郎,當過散騎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後人稱之為“阮步兵”。他還被迫為司馬昭自封晉公、備九錫寫過“勸進文”。因此,司馬氏對他採取容忍態度,對他放浪佯狂、違背禮法的各種行為不加追究,最後得以終其天年
。
★.文學特色及著作:
阮籍作品今存賦 6篇、散文較完整的9篇、詩90餘首。阮籍的詩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學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詠懷詩》82首。阮籍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13卷。原集已佚。不過他的作品散失的並不多,以詩歌為例,《晉書•阮籍傳》說他“作《詠懷詩》八十餘篇”,看來全部流傳了下來。明代曾出現多種輯本,張溥輯《阮步兵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黃節的《阮步兵詠懷詩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出版。
《詠懷詩》八十二首選三
之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之三十二
朝陽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
齊景升丘山。涕泗紛交流。
孔聖臨長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餘不及。來者吾不留。
願登太華山。上與松子遊。
漁父知世患。乘流泛輕舟。
之三十三
一日復一夕。一夕複一朝。
顏色改平常。精神自損消。
胸中懷湯火。變化故相招。
萬事無窮極。知謀苦不饒。
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飄。
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
這些都是詠懷詩中意意義較明顯的作品,阮籍的傷時感事、反禮法、慕自由的心境和他對於現實不滿的情懷,我們是可以體會得到的。但在他的作品中,也存在著較為濃厚的消極避世的情緒。他的集子裡沒有一首樂府,他是東漢建安以來,用全力作「五言詩」的大詩人,「五言詩」
到了他,地位更加穩固。
五言詩,自建安詩人曹植的無所不寫,經正始詩人阮籍的地位穩固。
二.嵇康:
世稱嵇中散,性情孤高耿直,在反抗現實的表現上比阮籍激烈。他剛介疾惡,鋒芒畢露。代表作《憂憤詩》和《贈秀才入軍》十九首。散文代表《與山巨源絕交書》思想新穎,筆鋒犀利。四言詩「文約意廣」,繼曹操之後,在四言詩創作成功。
嵇康
★.名號籍貫:
字叔夜。譙國人。「竹林七賢」之一。
★.生平:
生卒年(223~263),三國時曹魏文學家。
。早年喪父,家境貧困,但仍勵志勤學,文學、玄學、音樂等無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稱“嵇中散”。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但嵇康在當時的政爭中傾向皇室一邊,對於司馬氏採取不合作態度,因此頗招忌恨。司馬昭的心腹鍾會想結交嵇康,受到冷遇,從此結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呂安被其兄誣以不孝,嵇康出面為呂安辯護,鍾會即勸司馬昭乘機除掉呂、嵇。當時太學生三千人請求赦免嵇康,願以康為師,司馬昭不許。臨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
★.文學特色及著作:
嵇康的文學創作,主要是詩歌和散文。他的詩今存50餘首,以四言體為多,占一半以上。嵇康的文學創作,主要是詩歌和散文。他的詩今存50 餘首,以四言體為多,占一半以上。嵇康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13卷,又別有15卷本,宋代原集散失,僅存10卷本。明代諸本卷數 與宋本同,但篇數減少。明本常見的有汪士賢刻《嵇中散集》(收入《漢魏六朝二十名家集》中),張溥刻《嵇中散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 集》中),等等。1924年,魯迅輯校《嵇康集》,1938年收入《魯迅全集》第9 卷中。戴明揚校注的《嵇康集》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此書除校、注外,還收集了有關嵇康的事蹟、評論材料。
阮籍以五言專,嵇康以四言著。在嵇康五十多首詩中,有二十多首是四言的。
《贈秀才入軍》十九首選一
良馬既閒,麗服有暉。
左攬繁弱,右接忘歸。
風馳電逝,躡景追飛。
淩厲中原,顧盼生姿。
劉勰說嵇詩清峻,清是清遠,峻是峻切,觀其詩卻是如此。
《詩品》亦說嵇詩:「頗似魏文,過為峻切,訐直露才,傷淵雅之致。然託喻清遠,良有鑒裁,亦未失高流矣。」
其長篇《悲憤詩》為入獄之時所做,心境悲憤,情所不能已,當入於峻切一途。
阮籍、嵇康的思想,存在著複雜矛盾,作品中參雜著積極、消極的因素。兩人的性格也有放任、剛強的差別。遙深、清峻,是他們作品中的不同風格,一個是使氣命詩,一個是師心遣論(語出《文心雕龍‧才略》)。形成正始文學的特有精神。
全文結。
阿啡…編撰
阿啡…于
原文發在遊戲基地三國板,所以就...
嗯~就當個紀念吧!
本文參考書目:
《中國文學史》—劉大杰—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
《中國文學史八百題》—李裕—萬卷樓
「某學姐精華中國文學史筆記」--就保密吧
「網路資料族繁不及細載」--(太過濫用網路資料,所以會被罵。)
**********************
《淺談建安文人之三曹七子,並述建安風骨、正始之音》
(散稿無經緯,敬請見諒)☆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以曹植成就最高。
曹操
★.名號籍貫:
字孟德,原名吉利,小名阿瞞,東漢沛國譙人。為魏武帝。
★.生平:
曹操生於東漢桓帝永壽元年(西元155年),卒於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西元220年),年六十六。
1.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曹丕即位後,追封為魏武帝。
曹操起兵征伐黃巾起義,繼之討董卓,擒呂布,破袁術,敗袁紹,走劉備,遂平定北方,進據荊州,與孫劉聯軍戰於長江赤壁,失利引還,後又出師漢中降張魯,官至魏王,位極人臣而終。
2.曹操於政治方面,興屯田,修水利,發展生產,壓制豪強,選用人才,平定烏丸外族,使人民得到稍時休養生息的機會,同時也奠定後來中國統一的基礎。惟殺戮過甚,所殺多有農民起義軍。徐州泗水旁,正所謂「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其詩正驗證其行止。
★.文學特色及著作:
雅好詞章,收攬英賢,宏獎文學,一時天下俊秀,盡被招致。為文豪邁,少風流閒雅之致。
曹操的成就主要在詩歌及散文。
1.詩歌方面:
以簡約的文辭,樸質的形式來反應動亂的現實,披露自己的胸襟,作品具有悲涼慷慨、氣勢豪邁的特點。
《詩品》:「曹公古直,甚有悲涼句。」他學習民歌中反應現實的創作精神,用舊曲做新辭,既具有民歌的特色,又富有獨創性。如:《薤露》、《蒿里行》、《苦寒行》等。
《薤露》
惟漢二十[二]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白虹爲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執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爲哀傷。
《薤露》,屬於樂府《相和歌.相和曲》歌辭,原先它和《蒿裏行》都是古人出喪時的輓歌,曹操用此古調寫漢末董卓之亂的前因後果,展示了漢末歷史的真實一幕。明代鍾惺《古詩歸》稱之爲 “漢末實錄,真詩史也”。全詩用語樸素真摯,而感情深厚誠篤,因此陳祚明說曹操之詩“本無泛語,根在性情”(《采菽堂.古詩選》),稱“孟德全是漢音”(出處同上)。(節錄改寫自「亦夫」評)
《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蒿里行》,屬漢樂府《相和歌•相和曲》,古辭現存。曹操此作是以古題來敍述漢末史事—眾家諸侯會師以討伐董卓,但與盟諸侯卻各懷鬼胎,暗自較勁。(節錄改寫自「韋鳳娟」評)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結屈,車輪爲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歎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春)[暮]無(一作瞑無所)宿棲。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建安十一年(西元206年)曹操率兵親征高幹,途中經過太行山著名的羊腸道,寫下此詩。此詩屬《相和歌•清調曲》。詩人用質樸無華的筆觸描述了縈曲如腸的阪道、風雪交迫的征途、食宿無依的困境,以及此時此境的內心波動,感情真摯,格調沈鬱。梁朝鍾嶸稱:「曹公古直,頗有悲涼之句」《詩品》,此即是一例。(節錄改寫自「韋鳳娟」評)
曹操的創作不僅對建安文學有開創風氣的作用,對後代文學也有影響:
中國文學中,樂府脈動:
漢樂府→曹操舊題新事→杜甫新題新事→白居易新樂府運動
另,曹操繼承《詩經》中《國風》及《小雅》的傳統,用四言形式創作,使「四言詩」再放光彩,啟發嵇康與陶潛等人。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爲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是“漢舊歌”,屬《相和歌.平調曲》,古辭已佚。本篇氣格商遠,情感豐富,是曹操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詩歌先感慨時光易逝,繼而抒寫求賢若渴的心情,最後傾訴自己的雄心壯志,生動地展示了一代梟雄慷慨激烈的情懷。清人陳沆說:「此詩即漢高(祖)《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該比興箋》。此詩以貌似頹放的意態來表現及時進取的精神,以放縱歌酒的方式來表達對人生哲理的嚴肅思考,以酒宴歌舞之景來抒寫心憂天下之情。貌似對立的二者被作者巧妙地融會在一起,準確地表達了他獨有的氣質、個性。所以陳祚明稱曹詩:「本無泛語,根在性情,故其跌宕悲涼,獨臻超越。」《采菽堂古詩選卷五》(節錄改寫自韋鳳娟)
2.散文方面:
為文不受傳統思想和形式體制的約束,信筆直書不加雕飾,真切動人,別具一格。
如:《讓縣自明本志令》以簡潔樸實的文筆,大膽直率地自敘其身世和志懷,表現出一個政治家非凡的氣慨和政治識見,具有清(遠)峻(切)通脫的特色。故魯迅稱曹操為:「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做文章時又沒有顧忌,想寫的便寫出來。」
「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
…
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師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秦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士,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讓縣自明本志令》發布於建安十五年(西元210年)十二月。作者時年五十六歲,處於他軍事上、政治上取得了輝煌成就的晚年。因曹操官居丞相,位極人臣,大權獨攬,不可一世。因而引起議論,有些人認為曹操有篡奪漢室政權的「不遜之」,甚至要他讓出兵權。面對這種外敵未平、內部不穩的情勢,曹操寫了這篇令文,一方面如實地敘述了自己的歷史功績;一方面表明了自己確實沒有篡奪權力的野心。
曹操的散文多為應用性的令、表一類文字,沒有文章性可言,《讓縣自明本志令》抒情言志,饒有文學意味。寫作技巧也自成一格。文章的語言質樸明白,淺顯自然,絲毫沒有刻意雕飾的痕跡,句句平易近人,字字熨貼自如,利落而痛快地表現了曹操在根本問題上絕不妥協,不能讓權讓位;而在一些枝節問題上卻可以做出讓步,甚至可讓出四分之三的封地的政治家的器量和風度。
文章的結構看來似乎沒有精心結構,好像漫無邊際,想寫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其實不然。全文信筆揮灑卻又文氣貫通,結構安排也井然有序。(節錄自莊嚴出版的《橫槊賦詩論曹操》、《中國文學欣賞精選集》)
今有《魏武帝集》。
**
曹丕
名號籍貫:
字子桓,沛國譙人。為魏文帝。
生平:
曹操次子,生於東漢靈帝中平四年(西元187年),卒於魏黃初七年(西元226年),年四十。
1.丕於漢獻帝建安十六年(西元211年)為五官中郎將。二十二年(西元217年)立為魏王太子。建安二十五年(西元220年)曹操身死,嗣位為丞相、魏王;同年篡東漢,自立為帝,都洛陽,國號魏,改元黃初。在位七年崩,諡文帝。
2.丕博文強識,好讀書,經史百家,無不閱覽。熱心提倡文學,經常與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等文士遊宴唱和,嘗著《典論》,別具文學批評之卓見。
文學特色及著作:
曹丕為詩多寫男女離愁別恨,婉約悱惻,一變乃父豪邁、沈雄之氣。
晉、宋以來,多揚植抑丕。《詩品》植列上品而丕居中品,且謂丕詩「率皆鄙直如偶語。」《文心雕龍.才略》「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雋,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緩,故不競於先鳴。而樂府清越,《典論》辯要,迭用短長,亦無懵焉。但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劉勰對於曹丕的評價,較為客觀。但如專以詩歌而論,則丕不如植。
曹丕的文學成就在詩歌及散文兩方面較為突出。
1.詩歌方面:
曹丕詩歌的特點是體裁的多樣性,其中又以五言、七言成就最高。
五言詩:文辭清綺、而情韻佳勝,風格略近古詩十九首。如《雜詩》二首。
《雜詩》二首之一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展轉不能寐,披衣起仿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鬱鬱多悲思,綿綿思故鄉。
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向風長歎息,斷絕我中腸。
此詩格調與《燕歌行》相近,語淺意深,抒寫真切。
七言詩:《燕歌行》是七言詩體正式成立的作品。內容多涉情愛,語言淺顯清麗,情致委婉悱惻→風格流於纖弱細膩,缺乏風力。沈德潛《古詩源》曰:「子桓詩有文士氣,一變乃父悲壯之習矣。要其便娟婉約,能移人情。」
《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爲霜,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遊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多思腸一作思斷腸。右一曲晉樂所奏。)
七言詩的成立演進:
漢武帝柏梁臺詩→張衡《四愁詩》→曹丕《燕歌行》。
兩漢樂府或古詩,尚無完整的七言體。柏梁聯句,真偽莫明,張衡《四愁》,尚非全體。直到曹丕的《燕歌行》出現,七言詩體才正式完成。從詩的形式上來說,《燕歌行》是中國詩史上的重要資料。
另外,「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兩句,也成為中國四大傳說之牛郎織女的重要演進材料。牽牛猶指牛郎;織女即為織女。兩星遙遙相望,為銀河瀚海所限不能會面,以此作為賤妾思君美麗而哀愁的象徵。
曹植《離友詩》二首之一:「馳原隰兮尋舊疆,車載奔兮馬繁驤。」;《離友詩》二首之二:「涼風肅兮白露滋,木感氣兮柔葉辭。」
雖是七字一句,但仍為楚辭體,句中挾雜「兮」字,和《燕歌行》體裁不同。兩晉之間,類似《燕歌行》的詩體形式,也少見,七言詩體一直到南北朝才逐漸發展起來。
2.散文方面
《典論.論文》是中國現存第一篇文學批評專論。突破儒家傳統觀念,強調文學的價值和作用,闡述文章的體裁和特徵,探討作家的氣質才性和作品風格的關係,指出文學批評的正確態度。反應建安文學的轉變,觀念走向自覺,對後世的創作及理論批評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
《典論》成於曹丕為太子時,「建安七子」,始見於此篇。將文體分為「奏議、書論、銘誄、詩賦」四類,並主文以氣為主。
《典論》節錄
「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台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語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
今之文人:魯國孔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自以騁驥 於千里,仰齊足而并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論文。
王粲長於辭賦,徐幹時有齊氣,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樓、槐賦、征思,幹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
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暗於自見,謂己爲賢。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
…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批評了兩漢以來輕視文學的觀點,指出了文學應享有獨立地位,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其中涉及到:文學的價值問題,作家個性與作品風格問題,文體問題以及文學批評的態度問題等等。曹丕將文學的價值,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指出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把文學擺到了與事、功並立的地位。這是對儒家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傳統思想的補充、完善和發展,把「立言」的內容豐富了,從而突出強調了文學的「經國」作用和「不朽」意義。在作家個性問題上,曹丕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氣爲主」的論斷,並且作了具體論述。「文氣」說遂由此發端,逐漸發展成中國古典文論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對後代影響很大。(節錄改寫自吳小平)
著有《魏文帝集》。
**
曹植
名號籍貫:
字子建,沛國譙人。諡曰思,因其封地在陳,故稱陳思王。
★.生平:
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生於東漢獻帝初平三年(西元192年),卒於魏明帝太和六年(西元232年),年四十一。
1.曹植文思敏捷、才華出眾,詩歌、辭賦及散文都有突出成就,尤以詩歌為最,是建安時代最富盛名的文人。
年十歲餘即能誦詩屬文,年十九做《銅雀臺賦》,驚豔當時。
曹丕忌其才,即位之初,即逼植七步為詩。植以是,抑鬱不得志,一發之於詩。
《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爲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萁向,一作萁在;釜下,一作釜中。)
《七步詩》另一首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漫叟詩話》云:曹子建《七步詩》,世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本云: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其工拙淺深,必有以辨之者。)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句,尤感人至深,以血脈之親緣而生,發之於詩,聞者能不慟乎?
魏太和三年(西元229年)封東阿王,六年二月改徙陳王,同年十一月卒,諡「思」。次年三月遷葬於陳地。
2.為人任性而為,不事修飾,飲酒不節。前期文風:意氣風發、描寫豪放;後期文風:多身世感慨。以曹丕繼位為分界。
★.文學特色及著作:
1.詩歌方面:
曹植詩歌脫胎漢樂府,多五言詩,為文學史上首位大力創作五言詩者,對建安詩歌從漢樂府→文人化的過程中,扮演推動五言詩發展的角色。
東漢末《古詩十九首》讓五言詩脫離「質木無文」的幼稚狀態,但內容卻多遊子思鄉,思婦閨怨和士子傷時的失意之作,題材狹礙風格呆板。
曹植靈活運用五言詩形式,範圍擴大、情感豐沛,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其詩汲取漢樂府民歌及《古詩十九首》的藝術養分,講究內容充實、語言華麗、情感真摯和形式精巧,以致於詩風趨於整練與華麗。五言詩在建安時代雖已成熟,但到曹植筆下才擴大其抒寫範疇,達到無所不寫的程度。舉如「抒情、說理、寫景、贈答」等各種題材,曹植皆曾涉獵而發揮。王世貞云:「漢樂府之變,自子建始。」《藝苑(卮)言》
《詩品》稱其:「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古今,卓而不群。」鍾嶸稱其:「陳思為建安之傑,公幹(劉楨)、仲宣(王粲)為輔。」
謝靈運更謂:「天下才共一石,陳王(曹植)獨得八斗。」
但曹植的文學作品中,如「《野田黃雀行》、《苦思行》、《升天行》、《遠遊篇》、《飛龍篇》、《平陵東》、《桂之樹行》」等作,都具有虛無玄想的傾向。這已開啟晉代遊仙放誕文風之始。
《平陵東》
閶闔開,天衢通,被我羽衣乘飛龍。
與仙期,東上蓬萊采靈芝。
靈芝采之可服食,年若王父終無極。
(若一作與。)
《升天行》二首其一
乘蹻追術士,遠之蓬萊山。
靈液飛素波,蘭桂上參天。
玄豹遊其下,翔鵾戲其顛。
乘風忽登舉,仿佛見衆仙。
此類作品多與現實社會脫節,充滿虛無幻想的文學風格,缺少社會性描寫。但也可看出曹植的思想是多方面的,因為這些儒、道、神仙的思想包含在他的頭腦之中,所以種種的衝突矛盾、錯綜複雜的意識,構成詩人文學作品中不同的特色。
《送應氏詩二首》二首之一
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
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
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
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
遊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
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
念我平常居,氣結不能言。
(平常居一作平生親。)
此詩為曹植隨其父西征馬超時,路過洛陽,送別應瑒、應璩兄弟而作。真實地反映出大亂時代洛陽殘破的社會面貌。
而所描寫的洛陽殘破景象與其父曹操的《薤露》「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爲哀傷。」,同有悲涼滄桑之感。
「遊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四句之詩意,又與曹操《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相近,其寫實之情更相若也。
全詩由城市寫到鄉村,滿目蕭瑟,沈痛悲涼,感人至深,特具風力。
《贈白馬王彪》七首之四
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
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
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
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
孤獸走索群,銜草不遑食。
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
(太,魏志作歎。)
此詩頗能表現曹植的苦痛心情和詩歌風格。
其它如《白馬篇》、《名都篇》、《美女篇》等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現實社會的面貌,寄託著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情。
2.辭賦、散文方面:
《洛神賦》是賦中名篇,想像豐富,描繪細膩極富藝術感染力。以對洛神動態美的生動刻畫,和作者可望不可及的追求,使整篇作品散爍著一種奇異的光芒。其他賦篇如「《幽思》、《慰子》、《出婦》」亦負盛名。
《洛神》節錄
「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皓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禦。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環)(瑰)姿豔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
」
曹植對洛神的騁辭娉文婷句,幾已無可復加。
《詩經‧蒹葭》節錄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同樣表現渴求伊人的心情,然一者以簡約而情韻勝;一者以藻飾而霜華勝。
曹植對洛神細膩的描寫,反更襯托出人神難相親,有云:「山精水靈皆有情,人豈無之。」感情奔放的曹植,在此展現他過人的才情。
《與楊德祖書》、《與吳季重書》,是兩篇著名的散文書札,文采煥發,意氣恣肆。
《求自試表》、《求通親親表》,為其章表的代表作。劉勰盛稱:「體贍而律調,辭清而志顯」。
除少數人持異議外,大多公認曹植為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
著有《曹子建集》。
******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之名,始見於《典論.論文》。又因諸文人聚集在鄴下,亦稱「鄴下七子」。
**
王粲
★.名號籍貫:
字仲宣。山陽高平人。
★.生平
生於,卒於。(西元177年~217年),漢魏間文學家。
曾祖王龔、祖王暢,都曾位列三公。父王謙,爲大將軍何進長史。王粲少時即有才名,曾受到著名學者蔡邕的賞識。年十七,司徒辟舉,詔授黃門侍郎;當時董卓新誅,其黨李傕、郭汜等在長安作亂,乃不應徵召而往依荊州牧劉表。王粲在荊州住了一十六年,劉表以其貌不揚,又體弱通脫,不甚重用。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秋,曹操南征荊州,粲勸劉表之子劉琮舉州歸降。操召授粲爲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後又遷軍師祭酒。建安十八年(西元213年),曹操為魏公,拜侍中。建安二十一年(西元216年)冬,隨軍征吳,次年春,在返回鄴城途中病卒。王粲詩今存二十三首,王粲賦今存二十多篇。
★.文學特色及著作:
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詩歌反應社會戰亂流離之苦,《七哀詩》之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與曹操、曹植詩中的蒼涼句意境相近。
《登樓賦》寫自己羈旅之憂,鄉思之怨,狀物抒情,蒼涼悲壯,感人至深。
《登樓賦》節錄:
「
…
惟日月之逾遇兮,俟河清其未極。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
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
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
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
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
夜參半而不寐兮,帳盤桓以反側。
」
以上節錄之文,為王粲從天氣之變異,轉而述及飛鳥走獸的反應,原野廣大而幽靜無人跡,卻有征戰的軍士在行役途中,;繼而述及自己內在心情的轉變,步下高樓後複雜難解的心情還久久不能平息,夜深露重之時,輾轉反側不能入眠。
推其寫景之細微,天地變化,鳥獸皆驚,曠野無人,何以復有征夫行而未息呢?鳥獸亦知天地有變而產生驚惶怖懼之感,那生而為文人之王粲,豈非更知其中究竟!
他所悲哀的是自己的仕宦之途與長久客居異鄉的所見所聞。年月飛逝,天下何時能太平呢?假使讓我居高位騁俊足,是否更能有一番作為?匏瓜之久懸而不用,井水之長棄而不飲,在在都是王粲這位有心於政治上展現才能的文人的感性表現。
警句「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實足以玩味再三,征夫的奔波忙碌不能停息,是王粲懷才不遇,身居遠方的感慨,還是感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輕噫呢?是真的天地不仁,還是處在一個人非人,萬姓以死亡的世界呢?這是怎樣的世道啊!只能期待黃河水清佳魚現天下太平時的到來。既悲征夫的苦難,又感嘆自己的不得志,為何不讓我在高位施展我的才力來挽救世局呢?百姓過的這樣苦,為何不重用我呢?這種矛盾而又互相激烈碰撞的情緒,讓王粲耿耿於懷夜半不能成眠。
觀其文,誦其詩,是該嘆息他當時的心情,還是該深刻體會亂世中的百姓心聲呢?
王粲用他的抒情詩文,書寫當時的時代背景,足以引人回到當下,目睹在那樣的時局下,登高而望難成歡的複雜心情。
《七哀詩》三首之一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遠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其他如《初征》、《槐賦》、《征思》等賦皆著名於當代。
《隋書‧經籍志》著錄有《王粲集》十一卷,《去伐論集》三卷,《漢末英雄記》十卷,皆佚。明代張溥輯有《王侍中集》一卷,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現輯有《王侍中集》。
**
劉楨
★.名號籍貫:
字公幹。東平人。
★.生平:
生於,卒於。(?~西元217年),漢魏間文學家。
父劉梁,以文學見貴。建安中,劉楨被曹操召爲丞相掾屬。與曹丕兄弟頗相親愛。後因在曹丕席上平視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勞役,後又免罪署爲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西元217年),染疾疫而亡。
★.文學特色及著作:
在七子之中,以詩歌著稱於世。
《贈從弟》三首為其代表作。
《贈從弟詩》三首
之一
汎汎東流水 磷磷水中石
蘋藻生其涯 華葉紛擾溺
采之薦宗廟 可以羞嘉客
豈無園中葵 懿此出深澤
之二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 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悽 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之三
鳳皇集南嶽 徘徊孤竹根
於心有不厭 奮翅凌紫氛
豈不常勤苦 羞與黃雀群
何時當來儀 將須聖明君
與王粲齊名。
曹丕稱讚他說:「其五言詩,妙絕當時。」(與吳質書)
鍾嶸稱其:「貞骨凌霜,高風跨俗。」
又云:「其源出於《古詩》。仗氣愛奇,動多振絕。真骨凌霜,高風跨俗。但氣過其文,雕潤恨少。然自陳思已下,楨稱獨步。」
曹丕與鍾嶸雖大力推崇他,但從其現存的十數首詩看來,並不能使我們覺得他的作品真是妙絕當時。其缺乏王粲《七哀》、陳琳《飲馬長城窟》一類反映現實的作品。
他的詩大多抒寫自己的情懷,不重雕飾,而語言潔淨。
《贈從弟》之二,用蒼松比喻自己高超的性格,形象鮮明,志趣高遠較為優秀。
《贈從弟》之二
「豈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鍾嶸之「貞骨凌霜,高風跨俗。」之評,蓋自此詩始也。
劉楨作品,《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 四卷、《毛詩義問》十卷,皆已佚。明代張溥輯有《劉公幹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現輯有《劉公幹集》。
**
孔融
★.名號籍貫:
字文舉。魯國人。
★.生平:
孔融(西元153年~208年),東漢文學家。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中平初(西元185年),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託病辭歸。後辟司空府為僚屬,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西元190年),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興平二年(西元195),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西元196年),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徵孔融,遷少府。在許昌,不滿曹操雄詐,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後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閑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
★.文學特色及著作:
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曹丕謂其:「體氣高妙」;劉勰稱之:「氣盛於為筆」。
文章以氣運詞的特點,反應建安時期文學的新變化。
孔融為曹操所殺,死的早,並沒有積極參與當時的文學活動,其政治踏度也與其他六人不同。
《六言詩》三首
之一
漢家中葉道微。董卓作亂乘衰。僭上虐下專威。萬官惶布莫違。百姓慘慘心悲。
之二
郭李分爭為非。遷都長安思歸。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
之三
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減去廚膳甘肥。羣僚率從祁祁。雖得俸祿常飢。念我苦寒心悲。
《臨終詩》
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
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
涓涓江漢流,天窗通冥室。
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
靡辭無忠誠,華繁竟不實。
人有兩三心,安能合為一。
三人成市虎,浸漬解膠漆。
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
《六言詩》三首,初步反映孔融對於曹操的莫大期待,但孔融最後竟被曹操所殺,從夢想期待而致夢想破碎,孔融心境的轉變之大,由其公然忤逆曹操可觀之。
《臨終詩》中的「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在唐朝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亦有同樣的調性。
《隋書‧經籍志》載《孔融集》九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輯本,通行本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其詩又見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全漢詩》和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漢詩》。
輯有《孔北海集》。
**
陳琳
★.名號籍貫:
字孔璋。廣陵射陽人。
★.生平:
生於,卒於。(?~西元217年),漢魏間文學家。
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
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爲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袁紹使之典文章,軍中文書,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爲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歷數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力,建安五年(西元200年),官渡一戰,袁紹大敗,陳琳爲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爲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爲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西元217年),與劉楨、應瑒、徐幹等同染疫疾而亡。
與阮瑀並為章表大家。
★.文學特色及著作:
陳琳以書檄擅名當時,流傳甚廣。其《飲馬長城窟行》風格酷似漢樂府民歌。
《飲馬長城窟行》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關,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末四句,直接表吐露願與君同生共死的意志,但願君心知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切莫懷疑。「賤妾何能久自全」,真能牽引出飲馬長城窟下的無數枯骨,都是在何能久自全的背景下,被輕視地對待,多少士卒操勞過渡而死還毫不在乎的被掩埋當版築之塵,不只是自稱的賤妾難以久自全,而是因為修築長城而影響所及的萬萬人,都難以久自全啊!
《隋書‧經籍志》載陳琳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現輯有《陳記室集》。
**
阮瑀
★.名號籍貫:
字元瑜。陳留尉氏人。
★.生平:
生於,卒於。(?~西元212年),漢魏間文學家。
少時曾受學於蔡邕。建安初,避役隱居,曹操素聞瑀名,召爲司空軍師祭酒,管記室。當時軍國書檄文字,多爲阮瑀與陳琳所擬。後徙爲丞相倉曹掾屬。
★.文學特色及著作:
阮瑀以書檄名揚當時。其《駕出北郭行》,風格極似漢樂府民歌。曹丕稱:「琳、瑀章表書記,今之雋也。」
《隋書‧經籍志》著錄阮瑀有集五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阮元瑜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駕出北郭門行》
駕出北郭門,馬樊不肯馳。下車步踟躕,仰折枯楊枝。顧聞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問啼者誰,何為乃如斯?』『親母舍我歿,後母憎孤兒。飢寒無衣食,舉動鞭捶施。骨消肌肉盡,體若枯樹皮。藏我空室中,父還不能知。上冢察故處,存亡永別離。親母何可見,淚下聲正嘶。棄我於此間,窮厄豈有貲。』傳告後代人,以此為明規。
用對話描寫出孤兒的艱苦困境,孤兒雖仍有父,奈何後母殘虐剝削,骨肉消損直如枯樹皮質,正如說話人手中的枯楊枝一般消瘦形同槁木死灰。回到生母的墓塚旁,視茫茫何所見?只有淚水溫暖孤兒的不幸與悲傷,但這樣的損傷卻更加深孤兒自己處境的難耐。母親啊!你拋下我在這兒!孤窮困厄該如何計量啊?
孤兒對墓空自泣,此情此景詩人之心情何以堪呢?只能細細記下,作為傳告後世人,奉為明規。
現輯有《阮元瑜集》。
**
徐幹
★.名號籍貫:
字偉長。北海人。
★.生平:
生於,卒於。(西元170年~217年),漢魏間文學家。
少年勤學,潛心典籍。漢靈帝末,世族子弟結黨權門,競相追逐榮名,徐幹閉門自守,窮處陋巷,不隨流俗。
徐幹清玄體道,六行脩備,聰識洽聞,操翰成章,輕官忽祿,不耽世榮。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軍師祭酒掾屬,又轉五官將文學。數年後,因病辭職,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後又授以上艾長,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西元217年)二月,瘟疫流行,徐幹亦染疾而亡。
★.文學特色及著作:
曹丕稱其所作:《玄猿》、《圓扇》、《橘賦》等,雖張衡、蔡邕不過也。
其《室思詩》六首,寫女子念遠之情,極為深細。
《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 五卷,已佚。明代楊德周輯、清代陳朝輔增《徐偉長集》六卷,收入《彙刻建安七子集》中。《中論》二卷,《四部叢刊》有影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
《室思詩》六首
之一
沉陰結愁憂,愁憂為誰興。
念與君生別,各在天一方。
良會未有期,中心摧且傷。
不聊憂湌(●)食,慊慊常飢空。
端坐而無為,髣髴君容光。
之一
峨峨高山首,悠悠萬里道。
君去日已遠,鬱結令人老。
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
時不可再得,何為自愁惱。
每誦昔鴻恩,賤軀焉足保。
之三
浮雲何洋洋,願因通我辭。
飄颻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人離皆復會,君獨無返期。
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之四
慘慘時節盡,蘭葉凋復零。
喟然長嘆息,君期慰我情。
展轉不能寐,長夜何綿綿。
躡履起出戶,仰觀三星連。
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
之五
思君見巾櫛,以益我勞勤。
安得鴻鸞羽,覯此心中人。
誠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
何言一不見,復會無因緣。
故如比目魚,今隔如參辰。
之六
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終之。
別來歷年歲,舊恩何可期。
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譏。
寄身雖在遠,豈忘君須臾。
既厚不為薄,想君時見思。
六首多運用「水」之元素來象徵,如:「沈陰、流水、湧泉、比目魚」。
《於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詩》
與君結新婚,宿昔當別離。
涼風動秋草,蟋蟀鳴相隨。
冽冽寒蟬吟,蟬吟抱枯枝。
枯枝時飛揚,身體忽遷移。
不悲身遷移,但惜歲月馳。
歲月無窮極,會合安可知。
願為雙黃鵠,比翼戲清池。
此詩《藝文》作徐幹《為挽船士與新娶妻別》,《玉台》作文帝,今從之。
觀曹丕有《清河作》,當為同時之作,今略而從之,不計作者為誰,試評之。
此詩描寫新婚別離的情感細微,從涼風秋草蟋蟀鳴聲相隨、寒蟬冬吟而聲抱枯枝而比興,聲音的低吟稀窣正微微的映趁著別離的依依不捨。聲音輕巧的形象象徵,也為後來的黃鵠雙飛戲清池作了飛翔的聯想。
著有《中論》,現輯有《徐偉長集》。
**
應瑒
★.名號籍貫:
字德璉。汝南人。
★.生平:
為《風俗通》著者應劭之姪。曾為曹操丞相掾屬,後轉平原侯庶子及五官將文學。有文名,但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
★.文學特色及著作:
雖有述作之意,但志未遂即早夭,曹丕謂其:「和而不壯」。
僅介紹詩作二首:
《別詩》二首
之一
朝雲浮四海,日暮歸故山。
行役懷舊土,悲思不能言。
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時旋?
行役的悲思,舊土的懷念,成為那個離亂社會詩歌中的普遍感情。
之二
浩浩長河水,九折東北流。
晨夜赴滄海,海流亦何抽。
遠適萬里道,歸來未有由。
臨河累太息,五內懷傷憂。
現輯有《應德璉集》。
************************
樂府
所謂「樂府詩」,主要是指自兩漢至南北朝,由當時的樂府機關所採集或編製用來入樂的歌詩,但這只是最初的情況。從後來文體分類上講,所謂樂府詩,它的範圍是不僅止於此的。在文學史上,所謂「樂府」和「樂府體詩」,是包括後世作家的仿作在內的。這種仿作的作品也有意下幾種不同的情況:
(一).按照樂府舊的曲譜,重新創作新辭,性質上還是入樂的。
(二).由於舊譜的失傳,或由於創作者並不熟知和重視樂曲,而只是沿用樂府舊題,模仿樂府的思想和藝術風格來寫作的,實際上已不入樂。
(三).連舊題也不襲用,而只是仿效民間樂府詩的基本精神和體制上的某些特點,完全自立新題和新意,當然它也是不入樂的。
這三類中,以第二類為最多和最常見。利用樂府舊題寫作樂府詩是從漢末建安時代開始的。建安時代,以三曹「曹操、丕、植」為代表,出現了一批作家,又以曹操首開風氣之先,開始襲用樂府舊題,模仿兩漢樂府民間歌辭的風格來寫作樂府體的詩。所以劉勰在《文心雕龍‧樂府》中說:「(曹)子建、(陸)士衡,咸有佳篇,並無詔伶人,故事謝管弦。」意指:「曹植、陸機都寫過許多優秀的樂府詩,但這些詩都不是用來供樂工演奏,即都是不入樂的作品。」從這以後,文人創作的「樂府」或「樂府詩」,雖稱為「樂府體」,但與音樂卻沒有關係了。
隋唐以後,用樂府體寫詩一直很盛行,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高適和張籍等,都有許多樂府名篇,他們都不過是用樂府古題,學習古代民間樂府歌辭「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在形式上不拘字數,不避雜言而已。
中唐以後,文學史上又出現一種「新樂府」,他的提倡者和創作者是元稹、白居易,這種樂府詩的特點,是所謂「即事名篇,無所依傍」,亦即它不僅不依舊譜、不入樂,而且對樂府舊題也取消不用。這一情況實際是從唐代大詩人杜甫開始,元、白加以發揚光大,遂成為文學史上「樂府體」詩的一種。它之所以也被稱為「樂府」,只不過在創作方法、表現手法上對漢樂府有所繼承和模仿罷了。
文人樂府與民間樂府的異同處
相同處:
漢魏文人樂府繼承、發揚了漢樂府民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的優良傳統。不論是樂府民歌或文人樂府,都能廣闊而真實地反映社會的各種面貌,具有強烈而鮮明的時代特徵是兩者的相同處。
相異處:
1.內容方面:
漢樂府民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對文人樂府有著深刻的啟發。建安作家往往「藉樂府舊題以寫時事」,但是文人樂府所反映的生活要比漢代作家廣泛的多。
文人樂府往往用舊曲作新歌,另闢蹊徑。曹操是「依前曲作新歌」的開創者。他的古題樂府取材廣泛,形式多樣,運用自如,不拘一格。「但取聲調之諧,不必詞義之合」,利用樂府舊題創作,是樂府發展中極重要的環節,為樂府詩創作提供了一個新的規範。在唐代白居易等人大力提倡新樂府之前,古題樂府是文人樂府創作的主要途徑。文人樂府詩題材比較多樣,或敘時事、或記離亂、或言志趣、或寫理想、或描繪山水。漢樂府民歌偏重敘事,而漢魏文人樂府重點轉向抒情,這在曹操等人的作品中已露端倪,至曹植則一變樂府民歌重在敘事的風氣,專用以抒發個人情感。
2.技巧表現:
文人樂府雖繼承漢代樂府民歌清新自然的流風餘韻,但風格、語言都有進一步的拓展。如:曹操的樂府極為豪邁,意境遼闊,含蓄深厚。曹丕的樂府描寫男女愛情和遊子思鄉的題材特多,而且寫得較為細膩婉轉,纏綿悱惻。曹植的樂府「骨氣奇高,詞采華茂」,講究駢麗。但是曹植並沒有單純追求藻飾,他認為優秀的作品應該「質素也如秋蓬,摛藻也如春葩」《前集自序》。這同劉勰概括「建安風骨」的「以情緯文,以文被質」一樣,表現出他文質並重的文學要求。他的樂府雖然文采繽紛,但「不離開閭里歌謠之質」,仍然保持著民歌語言的某些特色。這是他取樂府民歌語言之長,融華美精緻和清新自然於一體的成果。
************************
☆建安風骨☆
一.建安風骨的意義:
建安詩人繼承和發揚《詩經》、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以真摯熾烈的感情,剛健質樸的語言,反應漢末的社會現實,抒寫自己的情志襟懷,形成「悲涼慷慨,明朗勁的藝術風格。建安風骨對後世詩歌創作起了極深遠的積極影響。
二.建安風骨對後代詩歌的影響:
建安後許多詩人繼承了建安詩歌的「風骨」,自覺地反應現實關心民生疾苦。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形成一個優良傳統。
1.現實主義傳統:
(1).正始時期:阮籍
(2).太康時期:左思
(3).劉宋時期:鮑照
(4).盛唐時期:杜甫
(5).中唐時期:元稹、白居易「新樂府詩派」
(6).晚唐時期:杜荀鶴、聶夷中「現實主義詩派」
(7).蘇舜欽、梅堯臣
(8).楊萬里、范成大
他們的現實主義詩篇與《詩經》、漢樂府民歌和建安詩歌前後輝映,一脈相傳成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優良傳統。
2.後世評價、推崇者-劉勰、鍾嶸、陳子昂、李白:
(1).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評價建安詩歌「志遠而筆長」、「梗概而多氣」。雖沒直接提「建安風骨」,但在《風骨篇》中以建安詩歌為風骨的典型代表。
(2).鍾嶸《詩品》直接提出「建安風力」
劉勰、鍾嶸強調風骨、推崇建安是針對當時的形式主義文風。
唐代建安風骨得到大力發揚
(3.)陳子昂在提倡詩歌革新時,標榜「漢魏風骨」。
(4.)李白明確地學習建安風骨:「蓬萊文章建安骨,認為「自從建安以來,綺麗不足珍。」」
中國文人在反對綺靡柔弱的形式主義文風時,往往會大力提倡建安風骨。
************************
正始詩歌的風格特色
《文心雕龍‧明詩》「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牽多浮淺。惟嵇哲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
1.文學特徵-「正始」
「正始明道,詩雜仙心。」
多用比興象徵手法,形成隱約曲折的藝術風格。
《詩品》「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
「厥旨淵放,歸趣難求。」
=>情感激烈,提高五言詩的表現藝術。使五言詩完全脫離模仿樂府的階段。
「正始」,指從魏明帝太和~司馬炎代魏為晉,將近40年。
因曹魏與司馬氏奪權傾軋,政治黑暗。文人為了全身遠禍,被迫消極遁世,從老莊思想中尋求寄託,詩歌自然也反映出避世求仙、虛無超脫的思想傾向。以「竹林七賢」最著名:「阮籍、嵇康、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而以『阮籍、嵇康為』代表。
受到社會思潮、政治環境的影響,他們的作品帶有較濃厚的老莊思想色彩,但「激烈悲憤,自在言外」其基本精神能繼承「建安風骨」,他們深沈清峻的作品,與情辭慷慨的建安詩歌是一脈相承的。
所以陳子昂在反對六朝綺靡文風時,除提倡「漢魏風骨」外,也標舉「正始之音」。
一.阮籍:
《詩品》「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為阮瑀之子,世稱阮步兵。因無法施展政治抱負,保障自身安全=>終日飲酒昏酣,不問世事,言談交際更「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他崇尚老莊,提倡「自然」,反對司馬氏虛偽的「名教」,生活態度放縱自恣。用象徵、曲折的手法,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內心的苦悶,故寄託至遙。八十二首五言〈詠懷詩〉,內容諷刺時政,感嘆人生,歌頌老莊,嚮往仙界。
阮籍
★.名號籍貫:
字嗣宗。陳留尉氏。「竹林七賢」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
★.生平:
生卒年(210~263),三國魏詩人。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濟世之志,曾登廣武城,觀楚、漢古戰場,慨歎“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當時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馬懿夾輔曹芳,二人明爭暗鬥,政局十分險惡。曹爽曾召阮籍為參軍,他託病辭官歸裏。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馬懿所殺,司馬氏獨專朝政。司馬氏殺戮異己,被株連者很多。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于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懷有不滿,但同時又感到世事已不可為,於是他採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不過在有些情況下,阮籍迫于司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應酬敷衍。他接受司馬氏授予的官職,先後做過司馬氏父子三人的從事中郎,當過散騎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後人稱之為“阮步兵”。他還被迫為司馬昭自封晉公、備九錫寫過“勸進文”。因此,司馬氏對他採取容忍態度,對他放浪佯狂、違背禮法的各種行為不加追究,最後得以終其天年
。
★.文學特色及著作:
阮籍作品今存賦 6篇、散文較完整的9篇、詩90餘首。阮籍的詩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學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詠懷詩》82首。阮籍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13卷。原集已佚。不過他的作品散失的並不多,以詩歌為例,《晉書•阮籍傳》說他“作《詠懷詩》八十餘篇”,看來全部流傳了下來。明代曾出現多種輯本,張溥輯《阮步兵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黃節的《阮步兵詠懷詩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出版。
《詠懷詩》八十二首選三
之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之三十二
朝陽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
齊景升丘山。涕泗紛交流。
孔聖臨長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餘不及。來者吾不留。
願登太華山。上與松子遊。
漁父知世患。乘流泛輕舟。
之三十三
一日復一夕。一夕複一朝。
顏色改平常。精神自損消。
胸中懷湯火。變化故相招。
萬事無窮極。知謀苦不饒。
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飄。
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
這些都是詠懷詩中意意義較明顯的作品,阮籍的傷時感事、反禮法、慕自由的心境和他對於現實不滿的情懷,我們是可以體會得到的。但在他的作品中,也存在著較為濃厚的消極避世的情緒。他的集子裡沒有一首樂府,他是東漢建安以來,用全力作「五言詩」的大詩人,「五言詩」
到了他,地位更加穩固。
五言詩,自建安詩人曹植的無所不寫,經正始詩人阮籍的地位穩固。
二.嵇康:
世稱嵇中散,性情孤高耿直,在反抗現實的表現上比阮籍激烈。他剛介疾惡,鋒芒畢露。代表作《憂憤詩》和《贈秀才入軍》十九首。散文代表《與山巨源絕交書》思想新穎,筆鋒犀利。四言詩「文約意廣」,繼曹操之後,在四言詩創作成功。
嵇康
★.名號籍貫:
字叔夜。譙國人。「竹林七賢」之一。
★.生平:
生卒年(223~263),三國時曹魏文學家。
。早年喪父,家境貧困,但仍勵志勤學,文學、玄學、音樂等無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稱“嵇中散”。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但嵇康在當時的政爭中傾向皇室一邊,對於司馬氏採取不合作態度,因此頗招忌恨。司馬昭的心腹鍾會想結交嵇康,受到冷遇,從此結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呂安被其兄誣以不孝,嵇康出面為呂安辯護,鍾會即勸司馬昭乘機除掉呂、嵇。當時太學生三千人請求赦免嵇康,願以康為師,司馬昭不許。臨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
★.文學特色及著作:
嵇康的文學創作,主要是詩歌和散文。他的詩今存50餘首,以四言體為多,占一半以上。嵇康的文學創作,主要是詩歌和散文。他的詩今存50 餘首,以四言體為多,占一半以上。嵇康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13卷,又別有15卷本,宋代原集散失,僅存10卷本。明代諸本卷數 與宋本同,但篇數減少。明本常見的有汪士賢刻《嵇中散集》(收入《漢魏六朝二十名家集》中),張溥刻《嵇中散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 集》中),等等。1924年,魯迅輯校《嵇康集》,1938年收入《魯迅全集》第9 卷中。戴明揚校注的《嵇康集》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此書除校、注外,還收集了有關嵇康的事蹟、評論材料。
阮籍以五言專,嵇康以四言著。在嵇康五十多首詩中,有二十多首是四言的。
《贈秀才入軍》十九首選一
良馬既閒,麗服有暉。
左攬繁弱,右接忘歸。
風馳電逝,躡景追飛。
淩厲中原,顧盼生姿。
劉勰說嵇詩清峻,清是清遠,峻是峻切,觀其詩卻是如此。
《詩品》亦說嵇詩:「頗似魏文,過為峻切,訐直露才,傷淵雅之致。然託喻清遠,良有鑒裁,亦未失高流矣。」
其長篇《悲憤詩》為入獄之時所做,心境悲憤,情所不能已,當入於峻切一途。
阮籍、嵇康的思想,存在著複雜矛盾,作品中參雜著積極、消極的因素。兩人的性格也有放任、剛強的差別。遙深、清峻,是他們作品中的不同風格,一個是使氣命詩,一個是師心遣論(語出《文心雕龍‧才略》)。形成正始文學的特有精神。
全文結。
阿啡…編撰
阿啡…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