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嗨!

對於魏延,我是相當陌生的,但是在找尋箕谷、赤岸史料的同時,卻發現一些跟魏延子午谷戰略有關的資料,於是極其淺微的談一下魏延的奇謀子午谷。

按中研院設計的程式,可以查詢到三國時代相對應的年份,今茲以魏、蜀所對應的年份,來看魏延提出子午谷戰略的時間,與不同於一般世俗所認定的諸葛亮反對的原因。

魏明帝太和(丁未)1年1月1日 ~ 明帝太和(癸丑)7年1月30日
蜀後主建興(丁未)5年1月1日 ~ 後主建興(癸丑)11年1月30日
吳大帝黃武(丁未)6年1月1日 ~ 大帝嘉禾(癸丑)2年2月1日
西元227年2月 ~ 233年2 月 26 日(星期二)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1]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引裴注》
[1]魏略曰: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穀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魏延的子午谷戰略出於此魏略的大致說明。

魏略談到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故先查明夏侯楙擔任安西將軍的時間。

按:
《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引裴注》
魏略曰:楙字子林,惇中子也。文帝少與楙親,及即位,以為安西將軍、持節,承夏侯淵處都督關中。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至太和二年,明帝西征,人有白楙者,遂召還為尚書。

故可知夏侯楙擔任安西將軍與都督關中鎮長安的時間為:

起:
魏文帝黃初(庚子)1年10月1日
西元220年11月

迄:
魏明帝太和(丁未)2年1月17日 ~ 明帝太和(癸丑)2年3月(約在春天)之間 。
蜀後主建興(丁未)6年1月17日 ~ 後主建興(癸丑)6年3月(約在春天)之間。
西元228年2月 ~ 228年4月

約都督關中鎮長安長達7年5個月。

時間推導所引用史料: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太和)二年春正月,宣王攻破新城,斬達,傳其首。[1]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巫縣為上庸郡,錫縣為錫郡。
[1]魏略曰:宣王誘達將李輔及達甥鄧賢,賢等開門納軍。達被圍旬有六日而敗,焚其首於洛陽四達之衢。

私注:旬又六日約為十六日。

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郃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丁未,行幸長安。

《三國志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六年春,…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于街亭。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魏延提出子午谷戰略的時間推導:
陳壽言明魏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異道會潼關。而魏延隨諸葛亮駐漢中時,是以鎮北將軍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在夏侯楙官拜安西將軍鎮守長安的時間裡,魏延只有在:
魏明帝太和(丁未)1年1月17日 ~ 明帝太和(癸丑)2年3月(約在春天)之間 。
蜀後主建興(丁未)5年1月17日 ~ 後主建興(癸丑)6年3月(約在春天)之間。
西元227年2月 ~ 228年4月

這段約十四個月的時間內才可能提出子午谷戰略,因為此戰略必定需要夏侯楙來鎮守長安。

按: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
(建興)五年,隨諸葛亮駐漢中。(建興六年)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彊,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

魏略中所載的子午谷戰略:…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

魏延的計畫是諸葛亮必須從斜谷出兵,蜀漢在遭受趙雲失利箕谷的戰役後,赤岸以北的棧道已經被焚燬(1),無法通行,則諸葛亮何以能出斜谷,何以能足以達呢?

於是:
魏太和2年1月~3月(約在春天)。到,
蜀建興6年1月~3月(約在春天)。
西元228年2月~4月

這段時間內,赤岸以北棧道已燒毀且因斜谷起大水而未能修復,故魏延是不可能提出子午谷戰略的。不然豈不是像要求已經坐輪椅十餘年的人,站起來一樣嗎?那是如此的匪夷所思與強人所難!

再來便只剩:
魏太和1年1月17日~太和2年。到,
蜀建興5年1月17日~建興6年。
西元227年2月

這段時間可以提出子午谷戰略了,但是就算此段時間能提出子午谷戰略,諸葛亮的顧慮,還是有其前瞻性的。

按: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六年春…魏明帝西鎮長安…。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

此處言明箕谷尚有不戒之失,雖尚未能確定此「不戒之失」,指的是諸葛亮個人的戒慎疏失,還是趙雲的不甚警戒,而導致箕谷失利,但猶能看出箕谷並非魏延想像的如此方便通行,而能於「二十許日」間轉運多達五萬以上的諸葛亮主力軍隊。

按:
《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引裴注》
資別傳曰:…數言『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

《資治通鑑》
《漢紀.孝成皇帝中》三年
 …命右扶風發民入南山,西自褒、斜,〔師古曰:褒、斜,南山二谷名。余按自秦川逕南山通漢中,南谷曰褒,北谷曰斜,徑五百里。斜,余遮翻。〕

《孝獻皇帝乙》初平二年
〔斜谷,在漢中西北,今興元府西北入斜谷路,至鳳州界百五十里,有棧閣二千九百八十九間,板閣二千八百九十二間。郡國志曰:褒谷,北口曰斜,南口曰褒,長四百七十里,同為一谷。兩山高峻,中間谷道,褒水所流,曹操謂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者此也。余據班志,斜水出衙岭山,北至郿入渭;褒水亦出衙岭,南至南鄭入沔,則褒、斜雖同為一谷,而衙岭乃其分水處也。

私注:
因斜谷山高水深,又南注漢水,其水力初期蓋難以用於運輸上,可查之三國志蜀漢初期有無利用斜谷水力的記載。今按:諸葛亮《與兄謹書》云:…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強也。…又云:頃大水暴出,赤堐已南,橋閣悉壞。

因此,則斜谷水力將難用於舟船運輸上。至於諸葛亮的流馬是否利用水力,則在下尚未有明確的資料,故暫不列入考量。

若要在「比東方相合聚」之前出斜谷,則穿越斜谷的時間至少要在二十日左右以內,否則敵勢已凝,將難以進取。我以二十日( 諸葛亮行軍日數)、五百里(斜谷石穴長度)計,則諸葛亮平均一天需在棧道上行軍二十五里以上,軍隊人數約數萬人,軍隊綿延斜谷棧道約數百里。以諸葛亮的才能,或許能經由棧道,輕易的頃出大軍於斜谷口,但這些都要在一個前提之下才能完成,而這個前提,在一次北伐之前連諸葛亮自己也未曾想到,至於魏延知道此前提與否,我不下斷語,請由魏延當時官職與職務自行推斷。然魏延若知道此前提,理當知會諸葛亮,請其先行處理,但魏延卻未置一詞。則事或可知乎?
蜀漢經斜谷大舉出兵前提—「開通綏陽小谷」(2)

按:
《水經注疏引諸葛亮文》
諸葛亮《與兄謹書》曰:有綏陽小谷,雖山堐絕險,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人,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3)

此封書信在「諸葛亮《與兄謹書》云:前趙子龍退軍…」之後,當為同一系統的往來書信。應為與諸葛謹說明斜谷要道綏陽小谷的開通,可以幫助東吳免於擔心魏國兵力的大舉轉往東方以分兵吳國戰線。

因此,在經過一次北伐與趙雲箕谷失利之後,諸葛亮才實行魏延所提的子午谷戰略的前提—「開通綏陽小谷」,積極開通可以直抵陳倉與郿的通道,讓斜谷口能順利通行蜀漢大軍。這可在諸葛亮之後的北伐裡,看到利用斜谷的紀錄,而這次出兵能不遭到趙雲箕谷失利的前車之鑑而順利屯於渭南,綏陽小谷有其一定的作用。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
(建興六年)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彊,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
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馬運。

由建興六年發現綏陽小谷,到建興十二年才首次利用斜谷大眾出軍,歷經六年的時間。雖不能確定開通綏陽小谷所花費的時間,但遲至六年後再利用綏陽小谷,除非是解決不了運補軍糧輜重的問題,或是無法處理綏陽小谷的險阻,不然延至十二年才出兵。而這些疑問,在諸葛亮《與兄謹書》的記載和流馬使用的記載中,得到解答,當是至少克服了這兩個問題之後,諸葛亮才考慮由斜谷出兵。在綏陽小谷尚未開通時,諸葛亮只指導趙雲箕谷佈疑兵的戰術,但因綏陽小谷的關係,陳倉與郿兩地的軍力壓迫下,趙雲的箕谷疑兵陣還是以赤岸燒棧道退兵收場。至於糧食補運的問題,在使用流馬運補軍量輜重後,仍然需要在渭南的武功、五丈原乃至馬冢附近分兵屯田,則象徵斜谷運補軍糧的速度,難以應付數萬軍隊的軍糧,而供給第五次北伐的軍糧應該也包括赤岸府庫在內,但是如此的供應仍有匱乏不能久駐之虞,則斜谷之難行與難運,真為天獄也,曾何能行軍之以速,魏延之子午谷戰略,在此重重阻礙下是否該重新思考呢?

結論:
魏延的保境才能是有目共睹的,鎮守漢中的能力不可小覷,但鎮守漢中的經歷卻猶未能知曉綏陽小谷的重要性,則魏延鎮守漢中之時,所注意的到底為何種重要事項?

在趙雲箕谷失利之後,不知魏延的子午谷戰略是否敢易地而處呢?魏延是否敢親領大軍於二十許日,從斜谷出而必足以達呢?

按:
《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禕姜維傳》
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禦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由反面來看綏陽小谷:魏延鎮守漢中的時間與瞭解程度,應當甚於諸葛亮。魏延若瞭解綏陽小谷的難以行軍,而依然要求諸葛亮出兵斜谷、自己出兵子午谷,那就不只是奇謀的戰略了,還可能涉及陰謀論。在魏延自認壓抑其才能的諸葛亮帳下,魏延曾發出:「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之語,其子午谷戰略中的請諸葛亮出斜谷之舉,是否有其深意在呢?畢竟,魏延有:「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的壯言,而魏延也確實的守護了漢中,若說魏延不知綏陽小谷的究竟,則何以能守護漢中而無事呢?

最末談一下魏延的治軍: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魏)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魏延的治軍與養兵才能,深受陳壽認同,且對於其武勇也有「過人」的評論,但是: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楊)儀等槎山通道,…儀等令何(王)<1>平在前禦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私注:
<1>:按《三國志蜀書王平傳》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本養外家何氏,後復姓王。…
十二年,亮卒於武功,軍退還,魏延作亂,一戰而敗,平之功也。
何平即為王平。

善養士卒的魏延,在緊要關頭,其士卒依然知道「理屈」者乃是魏延,而「莫為用命,軍皆散。」若非魏延處理諸葛亮身後事過當,善養士卒的魏延,豈會落的獨與其子數人逃亡的地步,這豈不是有愧善養士卒之言,若善養士卒之言非實,則陳壽評魏延的才能「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將如何看待呢?

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亮適卒,祕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魏延注重的是蜀漢北伐大業,還是不願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在緊要關頭,魏延想到的是國家大事,還是個人恩怨,是權力在楊儀之上,還是為楊儀所統帥呢?

魏延可有趙雲箕谷失利赤岸退兵的獨力斷後氣魄,還是只有爭權奪兵的繞道燒毀蜀漢命脈的斜谷棧道的勇氣呢?不得已而燒毀的赤岸以北棧道,猶能阻擋魏國曹真追兵,但趙雲仍有貶官之責。魏延損國脈燒毀勞民財所修的赤岸棧道,於情於理夫復有何事能益之於蜀漢,連魏延手下統帥的小兵皆能知曉屈在魏延,何況氣度可比.柏.松、學識可比.楊.儀之輩呢?

在下對於魏延的瞭解真的非常淺薄,或有過於偏激之詞,然據史談事在下依之。故若有謬誤處,請諒之而見教之。

此文敬.陳.香港.某.三國漫畫家。
諸葛軍中無廢將。




子午戰略敗綏陽。

附錄:
諸葛帳下魏延的相關資料: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引裴注》
漢晉春秋曰:亮圍祁山,…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三國志蜀書楊儀傳》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三國志蜀書鄧張宗楊傳》
..贊吳子遠,子遠名壹,陳留人也。…章武元年,為關中都督。建興八年,與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將費瑤,徙亭侯,進封高陽鄉侯,遷左將軍。
….若欲詳盡,可自行查驗之。

注:
(1) 《水經注疏》卷二十七:
…有小水北流入漢,謂之女郎水。<1>漢水又東合褒水,<2>水西北出衙嶺山,<3>東南徑大石門,<4>歷故棧道下谷,俗謂千梁無柱也。<5>諸葛亮《與兄謹書》云: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堐以北閣道緣谷一百餘里,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於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強也。<6>又云:頃大水暴出,赤堐已南,橋閣悉壞。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戍赤堐屯田,一戍赤堐口,<7>但得緣堐與伯苗相聞而已。<8>後諸葛亮死于五丈原,<9>魏延先退而焚之,謂是道也。<10>自後按舊修路者,悉無復水中柱,徑涉者浮梁振動,無不搖心眩目也。<11>…

<1>會貞按:水在今褒城縣西南。
<2>朱此七字訛作《經》,戴改《注》,趙改同。
<3>守敬按:《漢志》武功縣,褒水與斜水並出衙嶺山。《寰宇記》,山在褒城縣西北九十八里。《方輿紀要》,衙嶺山,俗謂之馬鞍山雍梁之閒,稱為阻隘。斜水出其北,褒水出其南。斜水見《渭水篇》,褒水今名黑龍江。
<4>守敬按:《方輿紀要》,大石門當即斜谷口。
<5>守敬按:《秦策》,秦棧道千里,通於蜀漢。《史記、高祖紀、索隱》,棧道,閣道也。崔浩云,險絕之處,傍鑿山巖,而施版梁為閣。此棧道曰褒斜道,即石牛道,詳見下。
<6>守敬按《元和 志》引此《書》,稍略。
<7>趙此句戍字作屯。守敬按:《通鑑》魏明帝太和二年,《注》引此作戍。
<8>守敬按:《蜀志、趙雲傳》,建興六年,諸葛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魏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失利於箕谷。又裴《注》引《雲別傳》,雲退有軍資餘絹,亮使分賜軍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此二書即其事也。子龍,趙雲字。伯苗,鄧芝字。赤堐即赤岸,褒斜閣道所經,在今褒城縣西北。
<9>守敬按:《蜀志、諸葛亮傳》,建興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據武功五丈原。八月,卒于軍中。五丈原見《渭水篇》
<10>守敬按:《蜀志、魏延傳》,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11>守敬按:《魏書、世宗紀》但言,正始四年,開斜谷舊道。又《周書、崔猷傳》,魏恭帝元年,太祖欲開梁、漢舊路,命猷開通車路,鑿山煙谷五百餘里,至于梁州。又《方輿紀要》引《漢中志》,褒斜谷中,宋時有棧閣二千九百八十九間,元時有版閣二千八百九十二間,歷代製作,增損不定,明因故址修造,約為二千二百七十五間,統名曰連城棧。

(2)
《水經注疏》卷一十七:
…《地理志》曰:有上公、明星、黃帝孫、舜妻盲冢祠。<1>有羽陽宮,<2>秦武王起。<3>應劭曰:縣氏陳山。<4>姚睦<5>曰:黃帝都陳言在此。榮氏<6>《開山圖.注》曰:伏羲生成紀,<7>徙治陳倉也,<8>非陳國所建也。<9>渭水又東徑陳倉縣故城北。<10>魏明帝遣將軍太原郝昭築陳倉城成,<11>諸葛亮圍之。亮使昭鄉人靳祥<12>說之,不下。亮以數萬攻昭千餘人,以雲梯、衝車、地道逼射昭,昭以火射連石拒之。亮不利而還。<13>今汧水對亮城,<14>是郝昭與相禦處也。陳倉水出於陳倉山下,東北流注於渭水。<15>渭水又東與綏陽溪水合,<16>其水上承斜水,<17>水自斜谷分注綏陽溪,北屆陳倉,入渭。<18>故諸葛亮《與兄謹書》曰:有綏陽小谷,雖山堐絕險,<19>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人。<20>今使前軍斫治此道,<21>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

<1>朱無祠字,趙據《漢志》增,全、戴增同。守敬按:錢坫(音電)曰,《說文解字》、甘氏《星經》曰太白,上公,妻曰女媊(音前),居南斗,倉厲,天下祭之曰明星。《史記.始皇本紀》三十三年,禁不得祠明星。梁玉繩曰:《竹書》,舜三十年葬後育於渭。育乃后名,盲必育之誤。守敬按:《御覽》一百三十五引《尸子》曰:堯妻舜以娥、皇。皇、盲聲相近。
<2>朱陽訛作隱,《箋》曰:《漢志》,陳倉有秦羽陽宮。趙、戴改。
<3>守敬按:錢坫曰,羽陽宮在今陳倉故城,人或於此得羽陽千歲瓦當也。
<4>守敬按:師古不載應說。
<5>趙云:按上云南安姚瞻,此又云姚睦,未之即一人,抑誤字也?
<6>朱榮做營,《箋》曰:一作榮。全、趙、戴改。
<7>朱作成起,又起一重字,蓋沿於黃本,《箋》曰:宋本作紀。守敬按:伏羲生成紀,盡人知之,何必以宋本表異同?世人皆謂明人好臆改古書,如此等,恐亦不足法也。
<8>戴刪也字。
<9>會貞按:《洧水注》引《帝王世紀》言,新鄭故有熊之墟,黃帝之所都。《渠水注》,陳城,故陳國,伏羲都之,並實指陳城東北三十許里有羲城。此引姚、梁二說以為並都陳倉,廣異聞爾。
<10>各本無此十一字。守敬案:以上《注》文皆不只言陳倉故事,未釋渭水經流。考陳倉縣,兩漢、魏、晉屬扶風。《寰宇記》晉末廢,《地形志》遂無此縣,則《注》文當有陳倉故城,接下文郝昭所築之城,與秦文公所築之城相連,則敘渭水徑陳倉縣故城,當在郝昭城上,而傳鈔者脫之,今增。
<11>朱築作營,《箋》曰:宋本作築。戴、趙改。守敬按:《大典》本、殘宋本作築,《元和志》,陳倉故城在寶雞縣東二十里。有上下二城相連,上城是秦文公所築,下城是郝昭所築。唐寶雞縣即今縣治。
<12>守敬按:《魏略》做詳,祥、詳通。
<13>守敬按:自魏明帝以下,《魏略》文,引見《魏志.明帝紀.注》。
<14>朱汧訛作灄。趙改云:《方輿紀要》,石鼻城在寶雞縣東北三十里,諸葛武侯所築。《水經注》今汧水對亮城,是與郝昭相禦處也。守敬按:謂汧水與亮城隔渭水南北相對也,而《紀要》以石鼻城當之,是亦為《注》文東南流所誤也。
<15>朱北作南。孫星衍曰:據此則陳倉山當在渭水北,今志在渭水南,誤也。守敬按:古書今志無不以陳倉山在渭水南者,觀下文綏陽溪水北屆陳倉入渭,亦可知陳倉山在渭水南矣,今訂。
<16>朱脫綏字、水字,全、趙、戴增。
<17>斜水詳後。
<18>會貞按:《方輿紀要》,綏陽溪在寶雞縣東南五十里。今有馬峪河,出寶雞縣東南,東北入渭,蓋即此水。但上源去斜水甚遠,無相通之道,或古通今湮。
<19>朱險作重,趙同,全、戴改。
<20>朱訛作者,全、趙、戴改。戴又改人作入,非。
<21>《地理通釋》引斫作砍。
(3)同注(2)

阿啡…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iear 的頭像
    hiear

    雪夜上梁山

    hi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