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曹操擒獲陳宮時,兩人的對話頗有討論的空間,今吾人觀小說中之曹操,則其愛才之心,表露無遺,但清代評點家毛宗崗卻讀出曹操的奸詐用心。
史傳上,曹操對陳宮的處置,是逕行戮之而善待其後,小說與史傳之間的差異何以如此?
這是小說家杜撰而成,或者是其依循史傳痕跡,寫出曹操心中所想卻未能說出之言?
今藉史傳《三國志》、裴注引魚豢《典略》、《後漢書》,來考究《三國演義》中,改造曹操與陳宮對話的用意為何。
雖《三國演義》是小說,將其與史傳同列比較,似乎不合學術規範,但此處是討論小說中曹操對陳宮的才能是否有所留戀,從史料中找尋可能的痕跡,實無可厚非之處。
《三國演義》第十九回,曹操與陳宮的對話,大抵取材自《三國志‧呂布傳》(簡稱〈呂布傳〉)、裴注引魚豢的《典略》與《後漢書‧呂布列傳》(簡稱〈呂布列傳〉)。
〈呂布傳〉、《典略》、〈呂布列傳〉與《三國演義》等四條資料的對話內容大致為:
1、曹操生擒陳宮,揶揄陳宮平生自負智略過人。(《典略》、〈呂布列傳〉、《三國演義》)
2、曹操詢問陳宮如何保全老母、妻女?(〈呂布傳〉、〈呂布列傳〉、《三國演義》)
3、陳宮以「孝」、「仁」二字,將老母、妻女存活的希望寄託在曹操身上。(四條皆有)
4、陳宮就戮,曹操涕泣相送。(《典略》、〈呂布列傳〉、《三國演義》)
5、曹操對陳宮「有留戀之意」。(《三國演義》)
由於陳壽紀錄曹、陳之對話甚簡,曹操在陳宮臨死前涕泣相送的敘述,除〈呂布傳〉之外,其餘三條資料皆有。
其中,最可能使得曹操產生「留戀之意」(《三國演義》第十九回)的想法的史料痕跡,《典略》:『太祖曰:「卿如是,奈卿老母何?」……太祖未復言。宮曰:「請出就戮,以明軍法。」遂趨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宮不還顧。」』
〈呂布列傳〉『(曹)操又曰:「柰卿老母何?」……(陳宮)固請就刑,遂出不顧,操為之泣涕。」』
不同於〈呂布傳〉的兩條資料,都記錄了陳宮執意就戮,徑出不止、不回顧的動作,〈呂布列傳〉的資料可能是根據《典略》所改寫的。
依據魚豢《典略》,陳宮是自請就戮,且死意堅決毫不猶豫,甚至衝動的跑出去,連曹操的手下都阻擋不了。
但為何曹操的手下需要阻擋陳宮這種近乎自殺的衝動呢?
陳宮不是一個大逆不道,讓曹操差點失去根據地的叛賊嗎?
這些疑問,在於曹操的「未復言」(《典略》),曹操的手下看見曹操欲言又止的表情、動作,正在等待他下一步的指令時,陳宮卻自顧自的跑出去「要求殺了我吧!」
但在未獲得曹操的命令前,左右當然不可能讓陳宮離開曹操的視線,一者未獲明確命令不可讓陳宮擅自離開;二者左右未知曹操的下步的命令為何,怎可讓陳宮離開曹操正在考慮判決的地方呢?
曹操眼見陳宮死意堅決的舉動,彷彿陳宮知道曹操心中所想,口中未言之語,「陳宮,你還想當我的智囊嗎?」
陳宮並不想聽這樣的話,也不想再去思考這樣的事,他所想的只是從容就戮。
他深受曹操視為「赤子」(意指出生的嬰兒,當轉化為曹操視陳宮如子之意。裴注引《英雄記》)的信賴與恩情,卻做出反叛之事,利用平生自傲的智略,說服張邈,迎接「善戰無前」的壯士呂布(〈呂布傳〉),形成「叛迎呂布而百城皆應,似能有為」(〈程昱傳〉)的情勢,讓曹操的袞州僅剩下「三城」可守,若「(陳)宮等以重兵臨之」(〈程昱傳〉)則「三城必動」(〈程昱傳〉)。
當此大好形勢,陳宮卻因為呂布不聽從其謀略,導致軍敗被俘。
則事已至此,讓「始隨太祖,後自疑」(裴注引魚豢《典略》)而去的陳宮,還能說什麼?
因此,陳宮執意就死的舉止,讓曹操留才的想法只能醞釀於胸,未能順利吐露出來,於是只好「泣而送之」,並於此後善養其老母,為其女找尋歸宿。
曹操於陳宮在世時不能挽留其性命;發揮其智略,於其死後便只能以「孝」、「仁」來善待他的家人。
史傳中未能委婉道出曹操的心聲,《三國演義》的編纂者,發現了這一點,於是多加了「(曹)操有留戀之意」的句子,將隱藏於史傳之中的線索,明白的表露出來,也因此讓曹操愛才、惜才的形象,建構的更臻飽滿。
這是我們現在看待此段敘述所產生的心情,但毛宗崗卻於「(曹)操有留戀之意」下夾批道「假惺惺,不記前城上射箭時,發恨要殺之耶?」
可見,同樣的描述,是會因為每個人閱讀時的感受,而產生截然相反的觀點,因此,小說的編纂者也可能是為了更加凸顯曹操的奸詐,於是多加了這句話。
至於實情如何,每位讀者在閱讀小說時,「接受」到了何種訊息?
體會到怎般感受?
對小說文本言猶未盡之處,做了何種想像與補充,都是閱讀者的自由;都是欣賞者的反應,這也可以說是「接受美學」的一個例子吧。
阿啡…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