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劉備伐吳軍有異族軍五谿蠻夷,
《三國志‧先主傳》
章武元年(西元221年)……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
(章武)二年(西元222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猇,許交反。駐營,自佷山佷(音恆)。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谿蠻夷,咸相率響應。
經查《資治通鑑》,漢紀第044卷,漢紀三十六(AD47–AD60),〈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條,
武陵蠻精夫相單程等反,〔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蠻夷,始置黔中郡;漢興,改為武陵。范書曰:長沙武陵蠻名渠帥曰精夫,槃瓠之後也。〕遣劉尚發兵萬餘人泝沅水入武谿擊之。〔賢曰:沅水出牂柯故且蘭,東北經辰州、潭州、岳州,經洞庭湖入江。武谿,在今辰州盧谿縣西百八十里,即五谿之一也。沅,音元。〕尚輕敵深入,蠻乘險邀之,尚一軍悉沒。
可知五谿蠻稱頭領為「精夫」,所謂盤瓠之後,當指神話傳說中帝高辛氏的狗,據說為蠻夷的始祖。
《周書‧卷四十九‧異域傳上‧蠻傳》:「蠻者,盤瓠之後。族類蕃衍,散處江、淮之間,汝、豫之郡。」
又,《後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傳‧序》:「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
盤瓠傳說有石室遺跡,
晉鮑堅《說郛‧卷六十一‧武陵記‧武山》:「武山高可萬仞,山半有盤瓠石窟,中有一石狗形,云是盤瓠之遺像。」
據《資治通鑑》注,武谿乃五谿之一;
又《後漢書‧志第二十二‧郡國四/荊州/武陵臨沅》條注引《荊州記》載:「縣南臨沅水,水源出牂牁且蘭縣,至郡界分為五谿,故云五谿蠻。」
又,宋書卷九十七,夷蠻列傳有荊雍州蠻條,
荊、雍州蠻,槃瓠之後也.分建種落,布在諸郡縣……所在多深險,居武陵者有雄谿、樠谿、辰谿、酉谿、舞谿(即武谿),謂之五谿蠻。而宜都、天門、巴東、建平、江北諸郡蠻,所居皆深山重阻,人跡罕至焉.前世以來,屢為民患。
此表明五谿蠻稱呼由來。
武陵蠻族相關資料可參唐長孺:〈讀「陶花源記旁證」質疑〉,《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
劉備於章武二年伐吳,派馬良前去鼓吹五谿蠻參與伐吳,當時的首領是沙摩柯(見《三國志‧陸遜傳》)。五谿蠻參加蜀漢伐吳隊伍,當因宿怨。
據《三國志‧黃蓋傳》,
建安中,隨周瑜拒曹公於赤壁……拜武鋒中郎將。武陵蠻夷反亂,攻守城邑,乃以蓋領太守。時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敵,因開城門,賊半入,乃擊之,斬首數百,餘皆奔走,盡歸邑落。誅討魁帥,附從者赦之。
若黃蓋殺此役之五谿渠帥後,由沙摩柯擔任部族精夫即首領,則建安中至章武二年約歷15年,積怨已久。
然伐吳之役失敗,沙摩柯授首,五谿蠻與孫吳怨上加怨,之後五谿蠻時常暴動並遭鎮壓。
(孫吳黃龍三年冬十一月,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會武陵蠻夷蠢動,呂岱與太常潘濬共討定之。(《三國志‧呂岱傳》)
(黃龍三年,孫權)遣太常潘濬率眾五萬討武陵蠻夷。(《三國志‧吳主傳》)
孫吳永安六年(蜀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亡,孫吳擔憂五谿蠻反叛,任鍾離牧為武陵太守,魏國則派郭純前往煽動武陵諸夷反叛,孫吳卻再次血腥鎮壓「斬惡民懷異心者魁帥百餘人及其支黨凡千餘級」(《三國志‧鍾離牧傳》)。
孫吳撫夷將軍高尚曾言:「昔潘太常(濬)督兵五萬,然後以討五谿夷耳。是時劉氏連和,諸夷率化……。」推測孫吳於蜀漢建興九年(孫吳黃龍三年)血腥鎮壓五谿蠻後,因五谿蠻與蜀漢相鄰,諸葛亮或派人協助安撫當地土著,遂稱「是時劉氏連和,諸夷率化」云云。故當蜀漢亡,安撫勢力消失,五谿蠻與孫吳之間新仇舊恨累積的宿怨,又被魏國看準時機派郭純挑起火苗,可憐五谿蠻的怒吼仍以血腥鎮壓收場。
五谿蠻就寫到這,還頗有趣的。
阿啡...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